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難怪我們不想發言,不想挺身而出,或者做了不起的大事。我們已經催眠自己,美好的感覺根本不足以超越痛苦的感覺。
讓一切都過得去
我們經常遇到以下三種狀況:
事情的轉變往往不照我們的預期走。
解決問題太花時間。
最後還是可能失敗。
所以,該我們的時候,我們選擇了不作為。比起縱身一躍、跳進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留在原地可靠多了。
其實,還有其他選擇的。「是」和「不是」,「會失敗」和「不會失敗」之外,還有第三種狀態:一種茫茫未知、未成定局、尚未完結的狀態。
不是什麼事都得「過得去」才行。
也許,每件事都在變換中會比較好。
勇敢地向前邁進。帶著與緊張共處的決心奮力向前。邊走邊學。
失敗最多次的人,獲勝!
這麼做!
走出舒適圈。
自己選自己。
延遲享樂。
尋找喜悅。
奉行寬宏大量。
與恐懼共舞。
無法容忍平庸。
明眼看現實世界。
當自己的老闆。
或者這麼做?
盡可能只做有把握的事,給別人權力來挑選你、解除緊張,給你指示。
及時行樂,今晚飯後先吃甜點,減肥明天再說。狂按喇叭,和前夫吵架, 摔桌子,找機會教訓別人,都因為這麼做感覺很爽,自己有資格、有份量。
對自己寬宏大量絕對沒問題,一談到騰出時間來幫助別人,馬上就有別的事要忙。
更有甚者,讓恐懼(以及害怕恐懼)左右你的決定。站在電扶梯上大喊大叫,等人過來解救你。
差得遠了
在《公開:阿格西自傳》一書中,網球名將安卓‧阿格西(Andre Agassi) 寫下了他打球學到的祕訣:「我不認為溫布頓改變了我。其實,我反倒覺得自己發現了一個不堪的小祕密:贏球不會改變什麼。因為我贏過大滿貫,我有幸得知世界上很少人有機會知道的事情。贏球的美好不像輸球的痛苦那麼強烈,美好的感覺也不像痛苦那麼持久。兩者差得遠了。」
哎喲,我們太容易選擇相信亞馬遜網站上的五個好評比不上一個負評的影響力,五筆成交的生意比不上一次閉門羹。選擇這樣過日子實在很悲哀。
難怪我們不想發言,不想挺身而出,或者做了不起的大事。我們已經催眠自己,美好的感覺根本不足以超越痛苦的感覺。
「當時我別無選擇」
當然啦,如果你的目的是想脫身,這句話是再好不過的說詞了。
談到自己別無選擇,選擇多麼有限,或是要如何奉行指示,或聽從命令,按照規劃的藍圖走,全都不能怪我們。錯不在我。
這樣的感覺滋味很美妙吧?沒有自由,沒有責任。你別無選擇,所以哪有可能需要負責?
這和哀怨地坦言「當時我有選擇」是完全對比的。當我們有選擇,有選擇的自由,我們也承擔隨之而來的責任。
沒錯,你猜對了:我們總是有選擇。
正確地說應該是:「要是我想保有甲、乙、丙,那我就別無選擇。」或者可以這樣說:「要是我希望不要破壞現狀,不要引起騷動,不要拿我心愛的東西來冒險,我就別無選擇。」
但當真完全沒有選擇?
我們刻意製造出自己別無選擇的幻覺,因為沒有束縛是很可怕的事。但是我們探究地愈深,就愈能了解自己實際有多少選擇。選擇走哪幾條路,或者更深入來說,有哪幾條路我們選擇不走。
沒開始寫的部落格,沒辭掉的工作,刻意忽視的不公不義,沒走的道路,沒啟齒的疑問。
電扶梯往上的同時,如果我們也跟著走,速度就會變快。遲早,每台電扶梯都有故障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要怎麼因應,自由總是操在我們手上。
摘自《有機會,拚就對了!》
Photo:Kate Ter Haar,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曾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