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找問題只是把事情做了一半,解決問題才是企業重視的能力。
圖片來源:Pexels
有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某天,老闆心血來潮召開全員大會。他問:「誰能說說公司現階段有哪些問題?」大家反應相當踴躍,上百個人舉手,磨刀霍霍。
接著,老闆問:「為什麼會出現問題,誰能說說背後的原因?」舉手的人立刻消失一半。
老闆再問:「誰能告訴我解決方案?」還舉著手的剩下不到二十個。
等到老闆提出最後一個問題:「誰想動手試試看?」只剩下一個人還舉著手。
會議氣氛「開高走低」的情況,是否絲毫不陌生?找問題容易,解決問題才是重點。這個世界上,多的是會挑毛病的人,但願意捲起袖子、弄髒雙手實際去做的員工,卻是少之又少。
有些員工,他們愛批評,事事要求完美,享受雞蛋裡挑骨頭的樂趣……,卻不知道,他們的做法往往無法為公司創造價值,只會對公司帶來傷害。
就像我在《位子哲學,我真的知道》提到的,別把自以為是當成要求完美。一個人,可以追求完美;但一個團隊裡的每個人,都必須追求完整。
更何況,如果所謂要求完美只是愛批評,以為「我說的都是實話,是為了公司好」,卻忽略了,當他們的所做所為,出發點是為了自身利益而指責他人,結果往往只會造成傷害,無法帶來好的改變。甚至,喜歡指責的人,往往只是愛上耀武揚威的感覺,想要藉此隱藏自己的缺點,卻不知道受害較多的反而是自己。
有些人,在剛到職或新官上任時,很喜歡挑剔部門哪裡有問題、公司哪裡有毛病,藉此顯示自己的「睿智」。
你們還在用紙本的會員資料? 早就該數位化了吧!
為什麼這些東西都堆在這裡? 難道以前都沒人管理嗎?
一個企業難免存在各種問題,身處高位的領導者並非不知道仍有問題尚待解決,只是他們的視野、思維角度與中階或基層員工不同,必須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初來乍到的新人或主管,一開口就是尖銳批評,聽在他們的耳裡只會認為你不識大體。
更重要的是,企業招募員工,並不是為了請他們找出問題,而是希望他們可以幫忙解決這些問題。發現弊端就見獵心喜,只會用糾錯的心態來證明自己,在高層主管眼中便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
找問題只是把事情做了一半,解決問題才是企業重視的能力。企業發展有其階段性目標,各個時期有其必須優先處理的重要任務。過往的問題懸而未決,並不必然是因為以前的員工做得不好,而是公司在當時必須專注做好其他事項,無法兼顧所有細節、做到盡善盡美。
隨著企業成長,跨入下一個里程碑,企業需要轉型、注入新血,協助公司完成新階段的目標、解決即將面對的挑戰。無論過去有多少不足,與其出一張嘴批評,企業更希望看見改變的發生。
專注解決眼前的問題、幫公司開創未來的可能,這才是一間企業能不斷成長的原因,也是企業聘雇人才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