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近30年前唐富美當了媽媽後,因為遍尋不到適合自己孩子學習的幼兒園,她毅然決然走進幼兒教育領域,自己辦起幼兒園,旁人大多認為這是瘋狂不切實際的夢想,她卻堅信:「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是還沒有找到方法。」(本文節錄自《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一書,以下為摘文。)
圖片來源:四季藝術兒童教育機構
大兒子黃睦迪三歲時,唐富美精挑細選了一家幼兒園,滿懷期待送他上學,踏上人生新旅程。沒想到,孩子好幾次在幼兒園受傷,甚至學習出現落後,老師都沒發現。唐富美將兒子轉學到另一所幼兒園。這所學校採用國外的教學方法,也將為老師舉辦的證照課程開放給家長,讓他們了解學校的教育方式。
每週三個晚上、長達一年的課程,好學的唐富美從不缺席。她對幼教很感興趣,卻愈上愈疑惑。這套教學方法講求標準化,從教具設備到操作方式都使用固定模組、規矩和邏輯,孩子要按照相同步驟去倒水、搬椅子;玩積木也是如此,某根圓柱體一定配某塊方形積木的圓孔。
學校認為,標準化的教具和規矩,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秩序性及動作協調度。唐富美經常忍不住與老師爭論:「只能如此?」「這樣才對?」一如既往,遇到限制與框架時總要提出挑戰與質疑,在幼教理論的課堂上,唐富美成了「不聽話」的學員。別的家長看到孩子「好乖、好專心、完成老師的要求」,就感到放心,但是唐富美不一樣。
在這位開創自我人生的媽媽心中,孩子就是要發揮創意、累積能力,即使做不好、受挫也沒關係。三歲的黃睦迪下課後回到家,也常常問媽媽:「為什麼一定要依照標準呢?不能不一樣嗎?」唐富美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再度為兒子選錯學校?孩子在這樣的環境成長,對他的發展好嗎?
有一天,她和黃文彬滿懷期待去參觀幼兒園的作品成果展,看到小朋友用陶土做的三角恐龍,一整排二十幾隻,每隻都做得很好、很可愛……但是,每個作品都一模一樣!「我和我先生都快嚇暈了,」唐富美驚魂未定,問老師為何每隻恐龍都一樣,得到的答案是:「這很正常啊!小朋友都照著範本做,這樣才好看。」
原來,所謂的作品,是給孩子一個範例去模仿。唐富美當下沒說話,心裡卻搖了一百次頭。她愈想愈擔心。台灣的教育重視精準,只有符合標準答案才叫作「正確」,跟別人不一樣就是錯,導致孩子的美感和創造力不斷被抹殺,長此以往,生命也將失去獨特性。
唐富美決定,無須再與老師爭論恐龍該長成什麼模樣。從小到大,她不向命運低頭,當無法要求別人改變時,獨自去思考、探索,找方法解決,是她最習慣的一條路。這次也一樣,她要竭盡全力為兒子的教育尋找解方。
唐富美持續研讀幼教書籍、聽講座,去了解各種幼教理論,一九九五年一月,她甚至隨著幼教界朋友的參訪團,來到義大利北部小城瑞吉歐。瑞吉歐只有十幾萬人口,卻在一九六○年代發展出前所未有的「瑞吉歐.艾蜜利亞教學法」(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瑞吉歐教育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各有表達自我的不同方式,因此在教學上,強調尊重孩子的個別特質,並由孩子擔任學習主導的角色,老師只是從旁輔導。
十多天的行程裡,她把自己當成「幼教界學生」,上午到現場觀摩孩子如何上課,下午則認真聽課,學習內涵。接觸愈多,唐富美愈著迷。教室裡有積木區、益智區甚至藝術工作室,孩子們自在的進行各式各樣的創作,老師不會給太多指導,也不會提供範本。
有一天,在藝術工作室的實驗區裡,她看到孩子們嘗試動手製作水車,失敗了,換個方式再試一次,在反覆的摸索、挫折和實驗之後,精美的水車終於誕生。當孩子們把水車放進實驗水池,順利運轉,陣陣轆轤聲響起。「我聽見全世界最動人的聲音,」唐富美非常感動。那是她的天籟,在混沌多時的幽谷裡,瑞吉歐帶來清晰的跫音,她願意終生追隨。
➢【書籍資訊】《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