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大衛.麥瑞尼在書《如何讓人改變想法》中提到:單純的溝通事實是無法改變溝通對象想法的,但思辨可能模式(ELM),可以讓你透過「動機」與「能力」六因素促進思辨來影響說服成果。
圖片來源:pexels
科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看到了「態度」的力量,當時美軍在好萊塢著名導演卡普拉(Frank Capra)協助下,製作了一系列電影來反擊德國的宣傳。
在巨額資金與一群被徵召入伍的社會科學家協助下,卡普拉為軍隊創作出一系列激勵士氣的電影,名為《我們為何而戰》。
電影的目的,還包括澄清某些軍方認為可能有礙士氣的普遍誤解。當時美國多數人一心以為,德軍又小又弱,戰爭不用一年就能輕鬆解決。大多數人也認為,英國並未在這場大戰裡負起應盡的責任,才需要美國橫渡大西洋來幫忙收拾殘局。而卡普拉的系列電影則是費盡心思,希望用事實糾正那些虛假資訊。
一開始,美國陸軍高層的想法與大家並無不同,總覺得只要把事實告訴民眾,他們就會改變主意。但等到軍方請來心理學家測試這些電影的影響力,結果卻非如此(後來的心理學家想運用事實來改變想法的時候,也發現了同樣的結果)。這些電影雖然在傳遞事實方面極為出色,修正了士兵錯誤的觀點,也填補了他們知識上的空缺,然而一旦說到想法是否有所改變,士兵看完電影前後的答案卻幾乎沒有改變。大多數想法的改變幅度,幾乎還不到一個百分點。
軍方負責激勵士氣的單位,對結果垂頭喪氣,但負責報告這項結果的社會科學家,卻是驚喜萬分。他們意識到:「信念」與「態度」是分開的概念。
如今,心理學對信念 的定義是「我們認為真實的命題」。你愈有信心,直覺上就愈會認為某項資訊就是事實;愈缺乏信心,就愈會覺得某項資訊只是迷思。
然而,態度 則像是一個由正面到負面等等不同評價所形成的光譜;我們不論思考任何事情,都會產生正負程度不一的感覺評價。只要是我們能夠分類的事物,我們都會預估該事物的價值是高或低,而參考的正是在該事物出現時,心裡所浮現的情緒感覺是正面或是負面。根據這些情緒,我們會覺得自己喜歡或厭惡那些事物,進而影響我們的動機。最重要的是,態度有諸多面向,我們的感受可以是喜歡或不喜歡、贊同或不贊同,甚至是同時出現兩者的矛盾心理。
結合信念與態度,就構成了我們的價值觀 — 由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思想、問題與目標,構成一套階層架構。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態度(attitude)一詞還是相對較新的科學術語,核心科學研究很少使用這個詞。在這之前,信念(belief)、態度、觀點(opinion)、價值觀(value)這幾個詞語,在大多數著作裡是相等的、可互換的概念。而等到瞭解了觀點受態度比受信念的影響更大之後,可說是揭開了一個過去未曾有人探索的新領域,需要一種新的心理構念分類,於是催生出耶魯大學「傳播與態度改變計畫」。在這項實驗計畫中,曾研究《我們為何而戰》系列電影的心理學家,和其他科學家攜手合作,希望找出怎樣的資訊 真正能夠 改變民眾的想法。
接下來的研究,讓整個心理學領域天翻地覆,很快的,每所大學都投入研究「態度改變」這個主題。但幾十年過去了,研究成果卻未能匯集形成一套宏大的理論。雖然有這麼多的科學家、寫出這麼多篇論文,整體來說產出了大量的證據,卻似乎就是無法集合成一套有意義的說法。某些訊息似乎在A環境有效,到了B環境卻毫無效果。某種設定似乎能讓A資訊提升力量,卻又會讓B資訊的力量減弱。演講者的某套說詞,似乎在A聽眾面前令人傾倒,但到了B聽眾面前卻毫無魅力。到了1980年,諸般證據看來實在充滿矛盾,壓得「態度改變」研究似乎即將崩潰。
但是從1984年開始,出現一套嶄新模型,結束了這場混亂的局面。兩位心理學研究生派帝(Richard Petty)與卡喬波(John Cacioppo)想出了一套許多人公認最優秀的模型「思辨可能模式」(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能夠說明人類如何理解那些試圖改變他們的想法的資訊、並且確實會被說服。
當時大部分研究的基礎,都奠基於社會學家暨政治學家拉斯威爾(Harold Lasswell)所提出的概念。拉斯威爾認為人類的所有交流都能拆解成:「是誰以何管道、對哪個對象說了什麼?又有何效果?」誰 指的是訊息的傳播者;以何管道指的是媒介或背景脈絡;對哪個對象 指的是觀眾聽眾;說了什麼則是指訊息本身;有何效果 則是在談訊息對觀眾聽眾所造成的影響。
有幾十年的時間,學界都把研究重點放在交流造成的影響,至於其他幾項則被視為獨立變項。心理學家原本一心認為,要談交流的影響,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對訊息內容的理解;但很奇怪的是,某項能讓你在A情境提升說服力的資訊,卻幾乎肯定在B情境裡會降低說服力。
派帝與卡喬波意識到,這套道理之所以說不通,是因為還有兩個更高層次的變項在影響。如果根據「讓人暫停並反思訊息內容的可能性」來為訊息做分類,所有的研究發現就能清楚區分為兩類,分別呈現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兩種思維都可能讓態度改變,而且根據訊息的品質不同、傳遞方式不同,就會影響在不同情境下可能出現的是哪種思維方式。
派帝與卡喬波把這兩種思維方式分別稱為「高思辨」(high elaboration)和「低思辨」(low elaboration)。他們很刻意避免使用「得知」(learning)一詞,是因為雖然得知也是過程的一部分,但又是獨立的另一件事。
心理學家從1920年代以來一直認為,如果想改變民眾對於某事物(例如香菸)的態度,就得用最好的辦法來讓民眾知道影響可能多糟。把事實告訴民眾,民眾就會改變。
正因如此,大多數早期研究的焦點,都放在哪些訊息更容易讓人聽到記住。但派帝與卡喬波的發現證明,一個人有可能雖然完全得知了某項資訊,卻不會被說服;也可能根本沒有抓住資訊的要旨,卻完全被說服了。因此,思辨可能模式的第一個立論,就在於說服的重點並不僅僅是「得知資訊」。所謂思辨,是要在訊息進入腦海後,加以脈絡化,就像在羅夏墨跡測驗(Rorschach test)裡,對墨跡有不同的詮釋。
派帝舉了洗衣皂的例子。如果廣告說:「請使用本品牌的洗衣皂,因為這會讓你的衣服聞起來很香」,光是得知這項資訊,並不足以說服某些人。原因就在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現有思維模式,在同化這些資訊的時候,反應也就各有不同。有些人聽到這項資訊,或許想到的是「如果我的衣服聞起來很香,約會成功的機率就高多了」,但另一位則可能會想到「要是我一直聞起來都是一股花香,那有多尷尬」。同樣的資訊,雖然能說服某一個人、卻也會勸阻另一個人。
派帝與卡喬波提出的洞見是:如果經過思辨,能讓人對論證背後的推理有正面評價,說服就能成功。但如果帶來的是中立、甚至負面的評價,說服就會失敗。
思辨可能模式的第二個立論,在於一個人思辨的可能性會受到各種條件的影響,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動機或有能力,好好思辨那些希望說服人的資訊。這裡的「動機」指的是去仔細思考資訊的意願與欲望,而「能力」則是指要這麼做的認知能力。
能夠增加思辨可能性的動機因素,包括:
●與自己是否相關、是否希望得到準確的結論
●是否覺得必須理解訊息內容
●「高認知需求」(high need for cognition)的人格特質
至於能力因素,則包括:
●沒有事物造成分心
●對主題有經驗或專業知識
●訊息的傳達是否清楚易懂
任何事物只要能夠同時增強動機與能力,就能夠提升思辨的可能性,而再根據思辨的情況,最後就會影響是要接受或是拒絕被說服。
➢【書籍資訊】《如何讓人改變想法:關於信念、觀點與說服技巧》
➢【延伸閱讀】如何讓人改變想法》突破盲目的確信感,「深度遊說」的十步驟讓你輕鬆說服頑固對象。
《天下文化》與《科學人》雜誌攜手,推出今夏限定120分鐘的思想交鋒,探索生活無所不在的科學!邀請重磅講者:寶博士、瓦基、林大涵、林榮崧、陸子鈞、曹玉婷、蔡宇哲、賴以威、謝伯讓等,帶來科學、生活與閱讀的獨家觀點!立即報名 https://bookzone.pros.is/532h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