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還記得那件引爆社群的洋裝嗎?一派看見藍黑的網友對上堅持白金的群眾,甚至炎上到美國政治圈,究竟誰是真誰是假?《如何讓人改變想法》作者大衛.麥瑞尼在書中提到,洋裝事件引發的認知危機甚至演變為恐懼蔓延。眼見不一定為憑,看到真相的到底是「我」還是「他」?
如果你不記得「藍黑/白金洋裝」,這裡簡單介紹一下相關背景。2015年,英國還沒脫歐、川普尚未當選,馬其頓的網軍生意仍在萌芽,匿名者Q與新冠病毒陰謀論未曾興起,假新聞和另類事實也尚待蓬勃之際,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機構之一的新聞標題談起藍黑/白金洋裝,說它引起了「分裂網際網路的爭議」,而《華盛頓郵報》也說這是「分裂地球的戲劇性事件」。
這件洋裝成了網路迷因,照片也在社群媒體瘋傳長達數月。某些人看到的洋裝有著藍色與黑色的條紋,但又有一些人看到的條紋卻是白色與金色。而不管看到了哪一種,就看不到另一種。要不是有社群媒體瘋傳,你可能永遠不知道有人看到的顏色居然和你看到的不一樣。但也因為社群媒體就是訴諸社群社交,所以一旦發現竟然有幾百萬人看到的洋裝顏色與自己眼中不同,確實會讓許多人由衷感到不可置信,覺得那些看到另一種色彩組合的人顯然錯了,而且很可能是腦子有問題。在「藍黑/白金洋裝」照片開始瘋傳的時候,同時也開始傳播著一種恐懼:不知道究竟什麼才是真、什麼又是假。
這項洋裝認知危機的開端,是布利斯代爾(Cecilia Bleasdale)正在準備參加女兒格蕾絲的婚禮,布利斯代爾在一個星期前逛著倫敦某家購物中心,看到一件77美元的洋裝,覺得或許適合穿去婚禮,於是照下那張目前已成傳奇的照片,寄給女兒問問她的意見。格蕾絲和未婚夫基爾看了照片,卻發現兩人看到的顏色不一樣,於是又找了朋友來評評理,問大家究竟看到什麼顏色。爭議非但沒有平息,反而開始把朋友、朋友的朋友都捲了進來。有些人看到的是藍色和黑色條紋,也有人看到的是白色和金色條紋,兩方都無法接受另一方的意見,都覺得對方也太莫名其妙。
過了一星期之後,與這個家庭認識的一位音樂家,把照片放上Tumblr社群網路平臺,希望來個多數決,但結果只是讓爭議擴大到整個網際網路,各方吵得不可開交。短短幾天,這件藍黑/白金洋裝就成了Buzzfeed網路新聞的熱門話題,再延燒到其他社群媒體。
圖片來源:eyewitnesses news
有一段時間,甚至因為有太多人想分享這個視覺難題、說出一套道理,連推特都被搞到當機。每一分鐘,都會出現高達1萬1000條標了 #TheDress 這個標籤的推文,而最後為這個迷因做出定論的《連線》雜誌網站文章,幾天的閱讀數就飆上3280萬。
美國演員卡靈(Mindy Kaling)屬於藍黑隊,她在推特寫道:「這件洋裝就是藍!黑!色!這是在開什麼鬼玩笑?」卡戴珊家族(Kardashians family)則屬於白金隊,至於政治人物也是分屬兩方。世界各地的地方電視臺都以這件洋裝當成新聞最後的收尾,有一段時間,這件藍黑/白金洋裝還成了流行文化的熱門話題,不論傳到哪裡,都立刻成為大家最關心的事情。
對很多人來說,這是第一次接觸到某件神經科學早就知道的事,也是本章的主題:我們體驗到的所謂「事實」,與周遭世界並不是「完美的一對一」對映關係。你所體驗到的這個世界,其實只是在你頭顱裡的一套模擬,就像是一個清醒夢。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虛擬景觀之中,是由永恆的想像與腦中的幻象所構築而成,我們一輩子都在用感官訊息、以及這些訊息激發出的想法,來打造這個幻覺;感官不斷接受新的體驗、激發新的想法,幻覺也就不斷更新。也因此,那件藍黑/白金洋裝對許多人來說,如果不是讓人想要抓起鍵盤、向整個虛擬世界大聲喊出自己的想法,就是想要好好坐下,思考著在整個宇宙的宏大敘事中,自己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講到大腦究竟如何產生現實,這整套科學研究說來也有點超現實。最早是在20世紀初期,有位德國生物學者,一直覺得動物的內心世界肯定和人類大不相同。
烏也斯庫爾(Jakob Johann von Uexküll)一直醉心於研究水母、海膽、蜘蛛和各種昆蟲,很想知道那些軟軟的神經系統能給牠們帶來怎樣的感官感受。烏也斯庫爾發現了海洋生物與昆蟲的感官能夠感知某些人類感覺不到的事物之後,意識到現實肯定有一大部分是這些生物感受不到的,而人類應該也是如此。換句話說,大多數虱子並無法欣賞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音樂劇,原因無它:牠們根本沒有眼睛,就算坐在第一排,也看不到舞臺。
烏也斯庫爾發現,每一種生物的主觀體驗都會局限在各自的私有感官世界,他稱之為「主體環境」(umwelt):有不同的感官就會有不同的主體環境;就算位於同一個客觀環境,不同的生物也會有不同的主體環境。因此,每種生物其實都只能感受到全貌的一小部分。
只不過,並不是每種動物都能知道這一點,而這也是烏也斯庫爾的另一大創見。正因為沒有任何生物能感知到完整的客觀現實,所以每種動物都會以為自己感知的就是所有能感知到的世界。不論所謂的客觀現實究竟為何,都不是任何一種生物能夠完整體驗的。每個主體環境都是一個私有的宇宙,對應著該生物的不同主觀體驗,是個永遠有界限的內部世界。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主體環境結合起來,就像是一片海洋,有各種五光十色的感官現實漂流著,每個現實都不知道還有其他的現實,也不知道自己仍有些不知道的事。
人類思考這些問題已經久得不能再久。可能連你也曾經在某些時候,想過類似的問題,思索著:你覺得每個人看到的顏色都一樣嗎?
而正如藍黑/白金洋裝讓我們看到的,答案就是不一樣。
➢【書籍資訊】《如何讓人改變想法:關於信念、觀點與說服技巧》
➢【延伸閱讀】如何讓人改變想法》突破盲目的確信感,「深度遊說」的十步驟讓你輕鬆說服頑固對象。
《天下文化》與《科學人》雜誌攜手,推出今夏限定120分鐘的思想交鋒,探索生活無所不在的科學!邀請重磅講者:寶博士、瓦基、林大涵、林榮崧、陸子鈞、曹玉婷、蔡宇哲、賴以威、謝伯讓等,帶來科學、生活與閱讀的獨家觀點!立即報名 https://bookzone.pros.is/532h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