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書中所探討的,更偏向一個人的想法是如何改變的,以及改變想法的過程中涉及到哪些科學和心理因素。透過這些內容,讓我對於「想法改變」這件事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歸納出四個有價值的觀點。
圖片來源:pexels
本篇文章轉載自:劉奕酉粉絲團
多數人都認為,只要揭露了真相就能讓人改變想法,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這本書《如何讓人改變想法》告訴我們,除非對方自己願意做出改變,否則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改變他的想法。所以,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讓一個人自己願意改變想法?
不過在這之前,作者建議先問問自己:為何想要改變別人的想法?
作者大衛.麥克雷尼是一位科學記者和心理學愛好者。他在撰寫這本書時,原本是想探討如何在一次對話中改變別人的觀點,但卻發現自己也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藉由訪談各個領域的專家,他在書中介紹了許多關於信念、意見和說服的研究成果,以及實用的技巧和策略。
在閱讀這本《如何讓人改變想法》時,我想到了《你可以改變別人》這本書。
同樣在談「改變」這件事,不過希思兄弟引用了《象與騎象人》中的概念,告訴我們要想讓改變成功,就必須從「指揮騎象人、激勵大象與形塑路徑」三個方面著手,也就是由理智面、情感面與環境面這三個層面來採取行動。
而在這本《如何讓人改變想法》書中所探討的,更偏向一個人的想法是如何改變的,以及改變想法的過程中涉及到哪些科學和心理因素。
透過這些內容,讓我對於「想法改變」這件事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歸納出四個有價值的觀點:
...
很多時候之所以會產生衝突,往往只是彼此的立場不同,並不是真的有利益關係上的分歧。如果能意識到彼此的立場各有不同,但其實利益根本是一致的,就能找出合作的空間。這一點在《高勝算的本事》中也提到,面對解決衝突與矛盾問題時的脈絡思考,我們可以利用文氏圖來找出背後的共識。
而要做到開放式溝通的關鍵,就在於透明度。
透明能帶來信任,而信任就能確保自己的想法得到傾聽,即使我們表現出脆弱的一面也沒關係。一旦建立起這樣的信賴,在雙方意見分歧時,反而就更能讓彼此打開心胸,思考深具挑戰性的想法。
在任何對話中,我們都渴望能夠有安全表達不同意見的自由。
如此一來,如果發現了不同的觀點,就能讓所有人從中受益,而不是產生衝突、製造對立。在書中探討了許多說服的技巧與方法,包括思辨可能模式、動機式晤談、深度遊說和街頭知識論等等。無論是哪一種技巧操作,都應該在一開始問問自己:我為什麼想要這麼做?目標是什麼?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又施加了怎樣的想法、感受與價值觀?
...
事實勝於雄辯?其實不然,事實是無法說服人的,除非自己想通與接受。
要讓人改變想法,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自己改變。讓他們有機會與自己的想法交談、思考那些過去沒有仔細想過的事,運用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協助自己發展出不同的觀點。
我們要做的,就是透過不斷提問與傾聽,碰觸到對方相關的個人體驗。如果能帶出哪些過去的真實記憶,就有機會引導對談的方向,跳脫那個單純由他們認知到的資訊所打造的世界、擺脫那些意識形態的抽象概念,讓對方訴諸個人經驗,走進一個以具體經驗所打造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只需要一次對談,就能改變對方的想法。
作者在書中也是這麼做的。他並不是開門見山地告訴讀者改變他人想法的技巧,而是透過大量的故事引導我們思考許多問題,包括想法是如何產生的?想法又是如何改變的?又是什麼樣的機緣下,會讓想法開始改變?再帶到團體認同、從眾行為與集體擁抱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我們捍衛與改變自己的想法?最後才點出各種說服的理論與技巧。
當我循序漸進的閱讀這本書時,才意識到自己過去對於說服與改變他人想法的觀念可能不是那麼完整、是需要做出改變的。這時候對於書中後半段提出的說服技巧,反而更願意去理解與嘗試修正自己的想法。
是的,我的想法被改變了。
...
書中引用了耶魯大學法學教授拉斯威爾所提出的溝通模式,強調所有的說服都必須考慮「是誰以何種管道?對哪個對象說了什麼?又有何種效果?」。其中,有四個重要因素,會影響與提升說服的成功率:
首先,評估訊息是否值得信賴時,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來源可信度,也就是訊息的傳播者。然而,如果對方拒絕某項訊息的原因在於傳播者,而非因為訊息本身;那麼只要透過多元的來源呈現這個訊息,有時候就能逆轉局勢讓對方相信。
其次,對於某項要說服人的訊息,如果對方原本就抱持疑慮,那麼最能提升說服力的方式,不是提出更多支持論點的證據,而是提出反駁的論點。主動提出對方感到疑慮的論點,不但能讓人覺得你思考過另一方的論點,代表對自己的想法更具信心;也能顯得你尊重對方的觀點,反而讓人覺得你值得信賴。
雖然說雙方的論證都要提,但是應該先提哪一方的論點呢?研究顯示,先提出最符合受眾當下態度的論證,是最有效的方式。
比方說,在對孩子說教時採用「我知道你還不想睡,可是你明天早上得去上學呀」的說法,會遠高於「因為你明天早上得去上學,所以你最好去睡覺」被接受的意願。
再來,將訊息說的簡潔易懂,也能讓對方更有處理訊息的能力、提高接受的意願。最後,是選擇適當的媒介來傳播訊息。
原本以書本形式傳播效果良好的訊息,如果要改用電影形式來傳播,就需要經過改編,反之亦然。要將文章內容拍成影片,就必須採用影片的語言而不是文章的語言,才能發揮最大影響力。
不論是什麼訊息,面對面的資訊傳遞肯定是最有效的管道。
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搭配語調及肢體語言,在事情似乎進展順利的時候,就能讓雙方的大腦都分泌出催產素,進而使我們放下戒心。即使無法面對面的對談,如果能在產出的內容中鼓勵受眾進行互動,也能大幅提升訊息說幅對方改變想法的機率,就好像我們曾經與對方面對面溝通一樣。
...
我們都活在「後信任」的世界。
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作者在書中提到,如果某個人整體而言就是不信任媒體、科學、醫學與政府,無論你在提供多少資訊,都不太可能讓他接受某個想法,特別是如果又有他確實信任的人在旁邊搧風點火。
我們並不是活在一個後真相的世界,而是活在一個後信任的世界。
比方說,疫情期間對於接種疫苗的態度、關於同婚的信念與觀點,是隨著愈來愈多證據表明而逐漸被接受嗎?並不是,而是自己信任的意見領袖願意背書支持,所以跟著願意接受,進而影響其他人群的態度有所改變。
每當有一群人改變了心意,都會讓改變心意的總人數更為壯大,讓這群人的影響力隨之提升。這樣的人際網絡效應被稱為「擴散」或「滲流」效應,而所有重大輿論風向的轉變,背後都是由這股力量在影響。
正如書中所說的:多接觸、用對的方式,終究能改變人心。
➢【書籍資訊】《如何讓人改變想法》
➢【延伸閱讀】眼見不一定為憑!為何「藍黑/白金洋裝」會引爆全球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