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查理.蒙格!用50個金句看懂窮查理99年的人生智慧|《蒙格之道》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愛瑞克分享,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世界上的人生百態,有如電影般一幕幕上演。年輕時的我,曾自以為是主角,世界是舞台,而上帝是導演兼編劇。進入人生下半場,才漸漸發覺,每個人就是導演兼編劇,因為到最後,終究不會有別人來為我們的人生負責,謝幕之後萬籟俱寂,只有自己面對自己...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麼的暢銷又長銷絕對不是偶然,因為他教的不是如何獲得成就,而是如何修煉性格;他教的不是技巧,而是永恆的原則。那這七個習慣是什麼呢?
我們都希望能夠有成功的一生,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又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
美國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所寫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出版將近三十年來,在成功學的地位上屹立不搖,全球被翻譯成四十種語言,總銷售量超過兩千八百萬冊。
這麼的暢銷又長銷絕對不是偶然,因為他教的不是如何獲得成就,而是如何修煉性格;他教的不是技巧,而是永恆的原則。
簡單來說,如果你要你的世界更好,你自己要先變得更好,那這七個習慣是什麼呢?
這些只是標題,但這本書為什麼那麼有影響力?是因為柯維能用樸實的語言,和貼近人心的故事,讓你理解這些原則的重要性。對我來說,最有共鳴的是第五個習慣:知彼解己,也就是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先求理解,再求被理解)。
像是如果你今天看不清楚,去配個眼鏡,碰到眼光師他跟你說:「這是我自己戴了十年的眼鏡,幫助我很多,給你拿去用。」
你看著你說:「可是醫生啊,我戴著一點都看得沒有比較清楚,反而還更糟啊!」
這時候眼光師就跟你說:「可是這個幫助我很多,你自己看不清楚,那可能是因為你自己沒有用心看!」
你想這麼莫名其妙的眼光師,你還會想要回去找他嗎?當然不會了!
只不過我們時常在給人建議的時候,就有一點像是那個眼光師一樣,我們想要把自己的處方,硬塞給人家。但其實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先來幫對方驗光。先瞭解他的狀況,用同理心對待他,讓他的渴望被理解的需求。能夠先被滿足。
因為人類除了存活的需求之外,最需要的也是心理的存活,也就是被別人理解、被他們肯定、被他們欣賞,當你能夠滿足這個需求的話,對方就會把他的信任感主動交給你,真正的溝通才能夠發生。
這個觀念和以上那個驗光師的故事,在當初我在書裡面讀到的時候,真的是一語點醒夢中人。當你讀這本書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柯維,從每一個字句裡向你呼喚的熱情
我在這裡向您推薦,史蒂芬柯維的《與成功有約》,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