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江振誠《工作美學》:我將以五個面向來闡述我對工作美學的各種體悟與思考,也大量援用了我在新加坡Restaurant ANDRÉ,以及台北RAW兩家餐廳的經驗值,裡面的內容直接或間接都呼應了「工作美學」這個主旋律。「工作美學」是我在自己職涯中徹徹底底、活生生的實踐了三十、四十年。它雖然不是一蹴而就,但這本《工作美學》是一個開始的嘗試。
圖片來源:工作美學
這些年我發現,不少人並沒有將工作當成是一種可以享受挑戰、刺激自己成長的機會,希望離它愈遠愈好。在這個過勞、低薪的年代,過去那種無條件熱愛工作,甚至「一生懸命」的動人氣魄,似乎已經愈來愈少見。而努力追求自己生命成長、承擔起人生責任、為理想燃燒的種種堅持,也變成一種奢望、空談?
我不是很認同這種態度,更覺得這類「不想努力」、「憎恨工作」的狀態需要改變,這也是我在《初心》及《八角哲學》出版了多年之後,現在想要談談「工作美學」的緣由。
這幾年我在各種場合總被問到:「為什麼你能如此熱愛工作,勇於做各種嘗試?」「你如何在長久的工作裡一直保有創意?」「為何你在鑽研料理之外,同時對設計、美學也都能得心應手?」由於這類問題被問太多次了,刺激我反思,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跟其他料理人不同?最終我發現,我在多年的工作經驗裡,無形中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工作美學」。
所謂「工作美學」,雖有「美學」二字,但是我並不談論高深的哲學理論,而是強調在工作中呈現美感。究竟什麼樣的做法、什麼樣的邏輯、什麼樣的觀點,可以把工作變成一件有美感的事情,進而沉醉在工作,愛上自我成長的喜悅?
或許有人認為,工作美學是天方夜譚,或是達到美的狀態之前,必須忍受嚴苛的修練與考驗,像爬很高的階梯,沒辦法一開始就輕鬆寫意,勢必得要經歷各種挫敗、苦熬,最終才能享受到美的境界。也就是「美」和「工作」會一直拉扯,一心嚮往的未來工作之美,必須先要吃苦受難,方能達成。
對我來說,這種對立是「YES and NO」,對,也不對。我從來沒有一個時刻覺得辛苦。有太多人問我:「在成為大廚的過程中,什麼時候最難熬?」「有沒有跨不過的挑戰?」「當你遇到困難時如何調適或解決?」
「沒有!」我在工作時完全沉浸於一種極度興奮的狀態,像腎上腺高速運轉的幫浦,不斷運轉。好像小時候打電動,不僅怎麼打都不會累,反而愈打愈興奮,愈打愈入迷。而工作為什麼不能如此?打電動也會碰到挑戰,會卡關、會game over,正是因為這些,你反而會拿出一切本領對付大魔王,闖過一關又一關,這過程是刺激而興奮的。我覺得工作本身其實就是打電動,一旦按下啟動鍵,就無法停下來,而且愈做愈興奮,忘了一切。我太太說我是工作狂,我的朋友說我對料理痴迷,因為,工作對我來說,是完美而幸福的事,我享受工作的當下,而且「當下即是」。
許多人常常把工作和生活分開來,覺得「工作」代表負面能量、負面形容,是壓力的同義詞,媒體也經常探討「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對我來說,這個命題不存在,工作與生活並沒有分別與對抗性,如果把工作當成一件「美的志業」,就不會只有賺錢這種無奈的對價關係。當我們進入「我的工作是在做美的事情」的狀態,它就不會是負面事物,就是正向、飽含能量的自我成長。一直以來,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求自己竭盡全力做到最好,不要70分、80分,而是追求120分,You just make it all the way,要做,就做到最好,不給自己任何理由。工作美學即是一種全心、全情投入所愛,自然的煥發出光輝與美感。
工作如何成為一種享受,一種有美感的活動?首先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儀式感。
到日本,我們總能看到在公園掃地的清潔工、警察、建築工人、廚師,都有一個專業的模樣和工作儀式。好比建築工人會穿一種樣式非常特別的「鳶服」,大腿寬鬆,褲腳收緊,穿上姆指分開的膠底布襪,像忍者一樣在鷹架上穩健行走,很有職人的風範。他們工作的樣子,我覺得很美,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也是美的。
我很在意進入工作前後的狀態,早上起床,我會安靜聆聽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穿上對的衣服,醞釀對的心情,走進廚房,將所有的食材、砧板、刀子、抹布都放在最理想的地方,作業台閃閃發亮,呈現萬事俱備、百物落位的畫面。藉由一連串的儀式感,讓我進入一種寧靜而有效率的工作狀態。當你的心緒沉浸於一種平衡、穩定的狀態,很多東西就會變得清晰可見,靈感源源不絕湧現。
我所有對於美的領悟,都來自於料理的啟發,我將每一件事情都當作是做菜。一道料理,最重要的不在於食材的貴賤、簡單或複雜、常見或稀有,重點在於平衡。盤子內外的每項元素,都能找到它最適合的位置,即能成為一道美味佳餚。
平衡是美的,它融合了專注、穩固、安定,可以幫助我們創造出美的事物。美學是一套審美的邏輯架構,幫助我們能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做出最適合當下的判斷,讓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平衡」,感受到美。
我也以「平衡」來領導一個團隊,管理各家餐廳,思索每位客人完美的用餐體驗所該具備的一切細節。「平衡」如同我在料理上的「八角哲學」,是一種工作方程式。每個人每天的工作內容可能都不一樣,但運用這個公式,可以幫助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之間找到平衡,讓工作變成美的。
在這本書中,我將以五個面向來闡述我對工作美學的各種體悟與思考,也大量援用了我在新加坡Restaurant ANDRÉ,以及台北RAW兩家餐廳的經驗值,裡面的內容直接或間接都呼應了「工作美學」這個主旋律。「工作美學」是我在自己職涯中徹徹底底、活生生的實踐了30、40年。它雖然不是一蹴而就,但這本《工作美學》是一個開始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