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查理.蒙格!用50個金句看懂窮查理99年的人生智慧|《蒙格之道》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愛瑞克分享,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世界上的人生百態,有如電影般一幕幕上演。年輕時的我,曾自以為是主角,世界是舞台,而上帝是導演兼編劇。進入人生下半場,才漸漸發覺,每個人就是導演兼編劇,因為到最後,終究不會有別人來為我們的人生負責,謝幕之後萬籟俱寂,只有自己面對自己...
原民創作者簡李永松離鄉背井數十年,如今回歸故土, 簡李永松運用地方創生的概念, 以文字和影像, 重現泰雅部落的傳統文化與風貌。
文/林惠君.攝影/黃鼎翔.圖片提供/簡李永松
翠綠的山脈一座依傍著另一座,清澈的潺潺溪水蜿蜒而過。山坳間的平地,散落著斜屋頂的小平房。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奎輝部落,海拔約六百公尺,從市區驅車沿著羅馬公路行駛,約莫一個多小時,便來到恍如世外桃源的天地。近年來,部落出現一片又一片整齊的綠草皮,這是想遠離塵囂的都市人,週末假日湧入搭設帳篷的營地。
相較於一群群「到此一遊」的旅人,對於原住民創作者簡李永松(多馬斯)來說,這裡是孕育他成長的故鄉;離鄉背井幾十年,回到這裡,不是當一名過客,而是希望能整合資源,找回泰雅部落的傳統文化與風貌。
1972年次的簡李永松,是奎輝部落的泰雅族人。奎輝的泰雅語發音是「可揮路」,意為鹿角,有一說以前是山羌、水鹿群集地,因而得名,中文諧音翻成奎輝。
簡李永松的老家在中奎輝,靠近角板山(又稱枕頭山),當時角板山有蔣公行館,除了有駐軍,外人進出亦有管制。因為管制森嚴,部落幾乎與世隔絕,也讓他在十四歲以前,沒看過大海,最遠的足跡是到大溪,兒時最常做的事則是跟在老人家身邊,學習族語及狩獵等生活技能。
多數人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是天生體能絕佳,不過,身高超過180公分、體格健壯的簡李永松卻認為,體力好絕大多數是後天訓練的成果。
從小跟著長輩在山林間穿梭走跳的他,國小是走路上學,國中雖然住校,但每逢週末也是走路回家;甚至,遠赴台北念書後,為了省錢,幾乎一個月才回家一次,而且因為捨不得搭車,寧可花三個小時走回桃園,「從小走到大,體力不好也很難。」
體力是走出來的,語文能力卻是天賦異稟。
小學五年級升上六年級的暑假,簡李永松在外打工的父親撿回一本文言文的《西遊記》。起初,簡李永松看不懂,但家裡沒有電視或其他娛樂,在聊勝於無的情況下,他只好拿起文言文版《西遊記》來讀,而且讀了好幾遍,結果竟然讀通了,也讓他的小小心靈驚覺:「原來文字可以如此變化多端!」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簡李永松(後排右二)從小就喜歡文學,長大後更成為文學獎常勝軍。
不僅徜徉在古典文學,民間故事及成語故事書也是簡李永松小時候愛不釋手的課外讀物。經年累月下來,他的文學素養在無形中提升,成為國小全校作文比賽或朗讀比賽的常勝軍。儘管他笑稱是因為部落人口不多,國小同學更少,所以才能獲獎,但他其實相當重視這份榮耀,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拿到的獎狀,迄今仍保存完好,父親更以他為傲。
簡李永松是家中長子,有五個兄弟姊妹,而他是家中學歷最高的,也是部落內少數擁有碩士學位的人。
「那是因為當時部落都很窮,很多年輕人國小或國中畢業就外出跑船,」簡李永松謙虛地說,父親沒有讀書,但他很重視教育,發現兒子有念書的天分,就鼓勵簡李永松繼續升學。不過,基於現實考量,簡李永松選擇了技職體系。國中畢業後,他先是就讀高職汽車科,之後又到亞東工專機械科就讀,邊打工邊念書。
「從部落下山後,尤其是到台北,讓我感受到部落與外面的世界差很多,」簡李永松忍不住感嘆。
家人支持他升學,但他必須自己打工賺錢,所幸他有一身好體力,可以到工地打工,收入比一般學生打工優渥,「圓山大飯店後方山坡的一個涼亭,就是我扛著沙袋,一步一步走上去蓋出來的。」可是,再怎麼樣努力,打工的收入是一天五百元,一個月的住宿費用最便宜也要五百元。換言之,簡李永松必須整個月不吃不喝才租得起一間房。無奈之餘,他選擇窩在樓梯下被當成儲物室的地方,才勉強有了棲身之所。
簡李永松的生活如此清苦,但班上部分同學的家境,卻是截然不同的情況。
有些人,家中經濟富裕,為了追女友而花錢買相機,當時簡李永松陪著同學去逛相機店,「每台相機都是好幾萬元!」那段經歷讓他印象深刻,迄今描述仍忍不住睜大眼睛,可以想像當時城鄉貧富差距之大是如何令他驚嘆,內心也隱隱有些自卑。
所幸,班上同學很照顧他,像是因為買不起工程計算機,考試時無法計算,同學便慷慨相助;又或者,同學知道他文筆好,就請他代寫情書,順便讓他賺點外快。
直到現在,當年那群同學依舊保持聯繫,大家在群組得知簡李永松在山上國小代課,便不時寄些玩具或提供資源到山上,「我們同學間凝聚力很強,在其他地方遇到亞東校友,彼此都會特別熱情,」回憶起同窗情誼,他的眼神閃爍著光芒。
簡李永松退伍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知名外國車廠見習,當時主管正是亞東工專畢業的學長。不過,實習薪資較低,再加上工作地點較遠,礙於現實考量,幾個月後他便決定放棄車廠工作,另外透過其他學長介紹,到夜校擔任代課老師,白天則教導安親班的學生閱讀與寫作。
彎彎繞繞了一大圈,簡李永松重新回到擅長的領域,拾回最初的語文優勢。
不忘對文學的喜好,簡李永松考上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是該系第一屆學生,接著考取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二○○○年左右,他正式展開教師生涯,收入也穩定下來,課餘之際開始有時間與心力從事文學創作。
成長於原鄉,傳統、人文、地貌,俯拾皆是創作的來源。簡李永松書寫的內容,大抵與部落有關,像是《雪國再見》、《再見.雪之國》等長篇小說,都是貼近族人的文字作品,陸續獲得:台灣文學獎、桃園鍾肇政文學獎、南投縣玉山文學獎、山海文化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新竹縣的吳濁流文學獎等多項大獎肯定。
不只以文字書寫部落故事,簡李永松還曾為族人平反冤情。
多年前,簡李永松的表舅拿著自家父親生前的一份陳述書找上他。兩千多字的文件中,詳述當年遭到不當判決的事項。
簡李永松表舅的父親, 曾擔任復興鄉某國小代理校長, 在1968年被冠上「匪徒」及「叛亂分子」等罪名,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突如其來的指控,彷彿晴天霹靂;等到1980年刑期屆滿出獄,等待表舅父親的,是家破人亡、工作無著,最後年老病痛纏身,隱居在北橫公路一間破舊低矮的房子。
十幾二十年過去,1999年,長輩用顫抖的手寫下為自己平反的陳述書,交代後人莫忘自己的族名,也要替他平反沾染汙名的一生,這樣才能昂首走向彩虹橋祖靈地,面對父母和家族。未料,一個月後,長者便離開人世,因此表舅希望藉由簡李永松的長才替父親平反,於是他展開一連串的田野調查、蒐集相關資料,並訪談相關人物等,終於獲得國家人權委員會為表舅父親平反。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故事,在徵得表舅同意後,簡李永松投稿參賽:〈空谷回音:孤獨的泰雅先行者K’Yosyo.Noming〉獲得鍾肇政文學獎報導文學類參獎的肯定,許多發生在白色恐怖時期的小人物故事因此得以廣昭天下。
回到文學的世界,簡李永松開始思考:如果原住民沒有自己的文字,是否有原住民文學?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簡李永松(右)希望透過在不同平台介紹他的文學作品,引領讀者認識泰雅族文化。圖為他接受廣播電台主持人格格兒(左)的採訪。
後來,他想通了——若語言、文字存在目的之一是為了溝通,假使不以多數人能夠看懂的中文字書寫,反倒是以羅馬拼音族語書寫,豈不是更難將自己的文化傳遞出去?更何況,既然接受了漢語教育,不如就將原民文化與傳統以漢語表達,讓更多人了解。
從此,簡李永松開展了十多年的書寫歲月,帶領讀者一探泰雅族人的傳統與文化。「筆耕無法大富大貴,卻可以讓外界對泰雅人多了解一些,不再只有『原住民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刻板印象,」簡李永松說。
不過,他不甘心止步於此。他認為,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多——走進部落,才能更深入復興族群傳統。
仍存有浪漫因子與文人性格的簡李永松,為了實現理想,不過五十歲出頭,便毅然自任教高中提前退休,從2021年開始,在部落蹲點,一方面拍攝紀錄片,一方面在部落國小擔任代課老師,同時在北部大學擔任講師,教授泰雅族族語。
「我開始用文字或紀錄片記錄部落文化,並傳承下去。雖然是小小的努力,但現在不做,以後就會永遠消失……」簡李永松堅定地說。然而,圓夢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包含簡李永松的父親,也曾難以理解他為何要做這些事,未免太「不務正業」。現實的壓力,讓幽默的簡李永松也忍不住自嘲:「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2021年,簡李永松改編自己得獎的短篇小說《解壓縮》成為《獵人狂想曲》電影劇本。由於拍片計畫未能獲得外部資源補助,在經費拮据的情況下,只能請表弟擔任素人演員,加上導演蔡銘益、表弟及許多劇組工作人員均無薪參與,才終於完成微電影的拍攝。
電影的主角是兩位原住民獵人,他們在大雨滂沱的夜晚上山打獵。打獵前,兩人進行一場祖靈的祭祀儀式,顯示其傳統文化;而後,他們無意間搭救了一位受傷的山老鼠,但山老鼠卻趁隙溜走,並到山下報案。緊接著,鏡頭一轉,畫面一邊是兩位獵人因非法打獵被扭送派出所,另一邊則是山老鼠進行非法交易,卻輕鬆離去。
這部十多分鐘的影片,點出原住民在傳統獵場打獵遭逮,山老鼠盜採卻逃過法律制裁的荒謬,諷刺意味濃厚。
《獵人狂想曲》在2021年獲得中華電信MOD微電影金片子創作大賽「信義企業倫理特別獎」首獎,隔年拿下韓國國際短片電影節的「年度最佳短片獎」;2023年春天,更在美國公共電視台關島頻道進行區域性電視廣播及全球線上直播。
初試啼聲便屢獲國際肯定,簡李永松始料未及,也讓父親對他改觀,認為他在為部落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而他也在獲得父親的支持後,更自在放手,去做想做的事。
只是,回歸部落,也有讓簡李永松意想不到的衝擊。
以前,族人靠著上山打獵或耕種,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現在,高達一半的居民申請低收入補助,且不以為意。
有些族人十七、八歲就生小孩而未繼續升學,年紀輕輕進入家庭,卻沒有一技之長,要不打零工維生,再不然惶惶終日,無法翻身,成為惡性循環。
更令他詫異的是,原住民代代傳承對山林體系的認知,如今恐已消失殆盡,因為他耳聞,一位部落青少年僅戴著安全帽就爬上樹摘虎頭蜂蜂窩,不幸跌下摔死——與山林為伍的原民,卻因為缺乏對山林的知識,白白葬送寶貴性命;甚至他還曾聽說,有部落青少年載著台灣黑熊屍體在馬路上嬉鬧等脫序行為。諸如此類的例子,令簡李永松不勝唏噓:「原住民傳統並非如此。」
遙想兒時,族人耕種梯田,他跟著爺爺、奶奶到山上的簡易工寮,一待就是兩、三個月,輪番耕種小米、地瓜等作物,讓土地休息,保持養分;他也曾經跟在長輩背後,前往深山狩獵,耳濡目染長輩根據動物遺留下的足跡,研判有多少獵物,再予以捕獵,但不會趕盡殺絕。
這些部落傳統,以現代視野來看,就是所謂「永續的生態觀」,「這是很好的傳統,可惜的是沒有被好好地傳承給下一代的泰雅族人,」簡李永松感嘆:「有泰雅族的臉,但沒有泰雅族的靈魂……」族群文化與生態環境的改變,讓從小跟著長輩學習的他不禁感慨萬分,原民良好的傳統沒能好好傳承給下一代的泰雅族人。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用紀錄片保留原民文化之美,讓部落能傳承下去,是簡李永松的理想。
「年輕氣盛時,對於發生在部落的不公不義會義憤填膺,也想極力翻轉漢人對於部落的刻板印象,」簡李永松坦言。但是現在,除了以文字與影像記錄泰雅的傳統文化,為族人爭取話語權,他還會以另一種角度幫助部落。
有鑑於鄉村青壯人口往都市發展,近幾年來,政府推動地方發揮在地特色,創造經濟及就業機會,吸引年輕人返鄉,也就是所謂的「地方創生」。看到部落裡的自然與人文資源豐沛,生於部落、長於部落的簡李永松那份想為自家盡點心力的理念,與地方創生的宗旨不謀而合。
回到部落已有兩年光景,簡李永松手拿小型錄影機記錄、盤點部落資源,整理成生態資料庫。他希望,能夠以永續的概念經營部落文化與土地資源,像是推廣竹子、梯田等當地特色,復育泰雅族的主食小米等,創造部落生機。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簡李永松(左)認為, 用地方創生激起大眾共識與參與,才能讓部落永續發展。
2023年,簡李永松的計畫是發展有機耕作的微型農場,轉化為部落創生的典範;此外,他也把在地觀光資源納入,也就是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隘勇線(日治時期的隔離措施)與隘口等歷史遺跡,以及保留迄今、在鍾肇政《插天山之歌》一書描述的阿姆坪、茶廠、與泰雅族朋友釣魚的場景,透過培養當地導覽員進行文化及文學導覽,讓外界了解泰雅文化。
「我回到部落是要維持傳統文化,以地方創生的方式,激起大家的共識與集體參與,讓部落共享共榮,才能永續發展,」簡李永松指出,這套山林永續與共享是泰雅族的傳統,也是核心信仰gaga(紀律)之一,必須傳承下去,讓族人都能以身為泰雅族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