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乳癌嚴重威脅全球女性的健康,卻有無數人因為恐懼乳房檢查與穿刺,錯過黃金治療期。切身之痛引領林若凱走出研究室,開發出第一個進軍國際的乳癌血檢技術。
乳癌嚴重威脅全球女性的健康,卻有無數人因為恐懼乳房檢查與穿刺,錯過黃金治療期。切身之痛引領林若凱走出研究室,開發出第一個進軍國際的乳癌血檢技術。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0年國人癌症登記報告,女性癌症發生率的首位是乳癌;全球女性癌症致死率的首位,也是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癌症存活率的主要關鍵,但乳癌囿於諸多限制,導致有些病人發現罹癌時已是晚期,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恐懼乳房檢查就是其中一項因素。
所幸,臺北醫學大學生藥學研究所教授林若凱與團隊,成功開發「精準血液乳癌檢測技術」,應用於乳癌早期篩檢、乳癌治療成效監測,與復發預測追蹤系統,提供乳癌臨床治療參考。
從熱愛研究到投入創業
林若凱直言,過去在實驗室單純做研究,不會想到這些基礎研究跟人們的實際應用的連結,「研究目的就是發表論文。」引領她從基礎研究投入臨床研究的轉捩點,則是因為自己的親身經驗。
她比喻,乳房攝影就像是用鬆餅機夾住乳房,雖然每家醫院的設備跟儀器不盡相同,每個人對疼痛的耐受程度不一,但幾乎只要提到乳房攝影檢查,總會讓女性朋友卻步。不僅如此,林若凱還曾受乳房穿刺之苦。
她在2015年間歷經一場嚴重的乳房疾病。當時林若凱的某一側乳房潰爛,疑似是乳癌的徵兆,為了進一步檢查是否為惡性腫瘤,做了乳房穿刺檢查,沒想到穿刺完一側乳房之後,另一側也開始出現潰爛。
身體的折騰後,緊接的是心理折磨。由於一週後才能看到檢驗報告,等待的期間,讓一向樂觀、充滿正能量的林若凱也不免胡思亂想,「小孩還小,如果我真得了乳癌的話,怎麼辦?」
切身之痛,萌生研究血檢技術
幸運的是,檢驗的結果是乳腺炎。雖然鬆了一口氣,但在治療乳腺炎的期間,林若凱發想,「如果能用抽血檢驗乳房疾病,一天可以看到報告,就不必經歷漫長的煎熬。」
另外,她也思考,如果是嚴重乳腺炎導致乳房潰爛,或者是曾動過豐胸手術的病人,也都不適合做乳房攝影或穿刺檢查,因此,更強化她投入抽血檢測乳癌的研究方向。
然而,一開始林若凱就面臨挑戰。她指出,必須透過醫師收集到大量乳癌病人的血液檢體,才能確定團隊所挑選的生物標記(biomarker),能否成為乳癌檢測的依據。她想到之前治療乳腺炎的過程中,感受到時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洪進昇對病人的用心治療和誠懇態度,便詢問他能否幫忙邀請病人成為受試者。
也因此,2016年開始,林若凱與洪進昇從醫病關係,變成合作夥伴。
經費有限,先進機器無著落
林若凱團隊的研究方向,是從DNA甲基化分析受檢者是否罹癌。
在教育部大學新創產業計畫扶持下,林若凱團隊獲得為期3年共1,150萬元的研究經費,接著是科技部的育苗計畫,有800萬元的挹注等,在研究初期急需經費之際,這些資金就像是久旱逢甘霖,點點滴滴都彌足珍貴。
反觀他們,初期經費有限,錙銖必較,實驗的機器不是租借來的,就是買最便宜的,功能經常不符合需求,只好採取土法煉鋼的方式,在實驗室自己動手改造。在經費左支右絀下,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直到2018年,林若凱面臨父喪,才有了破釜沉舟的決心。
林若凱的父親林健成,是國內知名的蠟像藝術家,曾獲頒十大傑出青年獎章、日本龍馬歷史館蠟像創作大賞等殊榮。同時也是一位創業家,曾經成立蠟像製作公司,維妙維肖的作品見諸於國內外博物館。
林若凱深知的父親心願是藝術傳承,但自知沒有藝術方面的專業,加上經營團隊也希望她將公司股權全部轉讓,林若凱只好忍痛捨棄。
早期腫瘤異常的DNA剝落於血漿的量非常稀少,因此,想要從血漿中檢測出異常的DNA,檢測的儀器要非常精準,一台起碼要300萬至500萬元。過去,林若凱團隊無力購買,而在有了這一筆資金後問題迎刃而解。
延續父親的創業精神
「雖然不能繼承父親的公司,但我繼承了父親的創業精神,」賣掉父親畢生經營的公司來支撐研究團隊,內心難免有所掙扎,但也是這樣的轉捩點,讓林若凱立下決心,研發一定要成功。
除了購買機器設備需要大筆資金,助理的薪資也是吃重的支出之一。
實驗室至少要有5、6 位助理,才能維持正常研究計畫進度,但是助理的薪資偶爾會因為計畫青黃不接,而險些中斷。為此,林若凱曾自掏腰包墊付助理薪資約數十萬元;有一年則由合作夥伴洪進昇支付。
就在這樣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最終,林若凱率領團隊歷經3至4年時間,結合美國癌症基因體圖譜(TCGA,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資料庫及臺灣乳癌病人的全基因體甲基化分析,從45萬個大數據中,篩選出15個具有潛力的基因,最終縮小範圍到3個基因。
研究成果,順利取得專利
團隊進一步設計出專利探針,與現行做為乳癌血液腫瘤標記的CA153和CEA的檢測敏感性,僅達50%、63.3%相比,敏感度高出很多。
林若凱強調,西方女性乳房較大,脂肪較多,以現行乳房檢查使用的 X 光、超音波就可以發現罹癌;東方女性的乳房緻密性較高,這類的影像專一性最多 6 到 7 成,常出現不確定性,必須再做穿刺檢查才能確診。
這項研究成果,順利取得國內專利,研究團隊也獲得國家新創獎,以及國科會的未來科技獎。
DNA甲基化分析具有幾個優點,首先是可以在罹癌症狀出現之前,高精度檢測到早期癌症;其次,能區分不同類型的癌症,從而更精確的診斷和治療;第三,可以高靈敏的檢測到癌症復發,及時干預並改善病人預後。
林若凱團隊開發的這項技術,獲得外界關注,有人想要直接購買技術,也有人想投資。在過程中,最令她傷神的無非是資金問題。但是即使寅吃卯糧,林若凱仍堅持慎選合作對象,因為她從父親的創業經驗中學到一課。
在2022年初,林若凱與洪進昇各自投入100萬元,加上團隊內的博士後研究員出資20萬元,共同創立了愛立基生醫公司。
長期在學界,缺乏創業與公司經營的實務經驗,林若凱半開玩笑的說:「初期,我們像是誤入叢林的小白兔,與廠商合作時總是擔心碰到大野狼,連跟廠商租借機器做實驗都如臨深淵,戰戰兢兢。」
找到理念相同的合作夥伴
在北醫大事業發展處的協助媒合下,林若凱終於遇見了與她理念一致的投資者,於2022年第三季,獲得注資2,200萬元,2023年第一季更進一步增資2,800萬元。這位投資者,也就是現任愛立基生醫的董事長兼執行長沈協聰。
沈協聰是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校友,曾經在外商藥廠任職,而後自行創業,目前擁有生醫、醫藥等公司,在國外也擁有許多通路。
林若凱喜歡從事創新研究,目標是成為第一個進軍國際市場的乳癌血檢技術,造福全球,希望夥伴有國際布局的策略,有相對應治療的藥物與通路,因此,雙方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創業關鍵突破:
1. 治療乳腺炎的期間,發想用抽血檢驗乳房疾病。
2. 以用DNA甲基化變異,精準揪出乳癌蹤跡。
3. 獲得國家新創獎及國科會未來科技獎。
4. 找到理念相投的投資人,於2022年增資至3,200萬元,2023年初增資至6,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