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以人為本的創新思維,才能洞察使用者真正的需求與痛點。以人性為核心的創新,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才能真正回應需求及問題。生技醫療創新的動力,實際上就是因應醫療場域的需求,產生有影響力有價值的知識
圖片來源:《追熱愛的夢 走真實的路:創新創業10堂課》
現今世界,正以急遽驚人的速度翻新。根據《新英格蘭期刊》的研究,在1980年代,臨床實際應用到照顧病患的知識翻倍需要耗費7年時間,然而,到了2010年的時候,卻僅僅只要75天;美國醫學院也曾做過統計,在醫學院學習的專業知識,到了學生畢業要進入臨床場域時,所擁有的知識,僅占實際需要知識的6%。隨著數位科技進展及人工智慧崛起,知識取得門檻愈來愈低。以往,專業知識必須仰賴教授在大學裡傳授,或必須到圖書館查找資料,現在,只要在電腦前,輸入幾個關鍵字,所需的知識就會呈現在眼前,那些曾經被認為需要高度專業能力才能完成的分析,已經完全被簡化,幾分鐘內就可以被電腦解決。這些現象都顯示出由於科技進步得太快,世界不斷的翻新,學校所教導的知識,在學生踏出校園後能實際運用的很有限,因此,在校學習主軸不再只是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個性與能力的養成,建立起自我演化的深度學習能力,才能讓學生具備更強的韌性,面對快速變動的社會。
迎戰變化莫測的未來
要如何迎向未來?什麼是關鍵的能力?我提出的關鍵字是:Futurability,這個字結合了「future」(未來)和「ability」(能力),可以說是面對未來的能力。就是要有敢突破、敢改變、敢冒險的勇氣,深度學習、終身學習,培養自我演化的能力,才足以面對變化莫測的未來。勇於改變,也就是突破現狀,追求創新。然而,身處數位時代,教育、管理,乃至醫療照護,經常都以數據為基礎,愈來愈以數字為導向的世界中,生物科技領域看似極度理性,很容易陷入科技與數字,忽略了人性的存在,但我要強調,「人文素養」才是創新的基本要件,也是創新的底蘊。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創新,也來自於人性。為什麼要創新?就是要回應世界的需求與問題。儘管人工智慧再強大,但人性中的溫暖,終究是人工智慧無法企及的,也無法被取代,因此,研究者、創新者的思維都必須要更貼近人性。
同理心,創新不可或缺的利器
以人為本的創新思維,才能洞察使用者真正的需求與痛點。以人性為核心的創新,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才能真正回應需求及問題。生技醫療創新的動力,實際上就是因應醫療場域的需求,產生有影響力有價值的知識。要能洞察到需求,進而提出正確的問題,就必須有了解世界的眼光,也就從同理心出發。同理心是創新途中不可或缺的利器,更是創新的泉源與力量所在。史丹福大學廣泛應用的「Biodesign」(生醫設計)概念,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力求「解決還沒有被解決的問題」,同樣也是源自於「同理心」。著眼於如何把抽象基礎科學,具體實際運用到臨床上,期待創新者看到問題、回應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發揮同理心,為使用者需求進行解決方法的設計。同理心是需要練習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看電影、閱讀等方式培養同理心,把自己帶入角色中,想像自己就是對方,要能像是鑽進了對方的身體裡,完全從他的角度出發,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又會希望被如何對待。不只是面對病患,對周遭所有的人,都必須以同理心對待。現今社會,要一個人單打獨鬥的機會幾乎已經完全不存在,在團隊合作中,帶有同理心的溝通與合作是成功的關鍵,才能讓每個不同的人在團隊裡都能找到適切的位置,盡情發揮長才,有人在背後研究、有人站到第一線面對市場,相互搭配,產生新的火花,進而發揮更大的力量。
圖片來源:《追熱愛的夢 走真實的路:創新創業10堂課》
永遠要有失敗的準備
面對快速變動的世界,很難照著預期的方向前進,因此,我認為學生也必須培養更好奇、更敢於提問的能力,好奇就是創新的基礎,願意去提問,試著去解決,才有創新的可能。而這段過程中,雖然免不了會跌跌撞撞遇到許多挫折,但仍能從中汲取經驗,繼續前進。北醫大期許學生在創新的過程中,勇敢面對失敗,快速滾動、修正,在反覆嘗試中學習,為解決問題找到更多新的機會與可能性。我也想提醒,在加速創新的過程中,不只加速成功,同時也可能加速失敗,永遠要有失敗的準備,不行就果斷中止,再重新開始,快速滾動、修正,不斷在反覆嘗試中學習,為解決問題找到更多新的機會與可能性。我的治校理念,依序有三:人文、創新、卓越。期許北醫大的每一個人,都以「謙虛中帶著自信、同理中帶著苛求、好奇中帶著謹慎」的態度,往對的方向、更好的路上奮力前進。把自己準備好,保有對世界的好奇心、對人的關懷,做為持續成長的動力,願意思考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並懷抱著同理心與包容的態度,面對周邊的變化,以人文為基礎,加上知識為後盾,打造讓世界更美好的創新。創新創業讓世界更美好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的名言——「不創新,即滅亡」,表達出在快速變動的時代,「創新」已經不是一個選項,而是生存必備的要件。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關鍵,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重要階段,就是在大學時期。在美國,大學是推動進步的動力,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等一流大學,以提供學生豐富資源、專業知識和創業機會聞名。其中,史丹福大學更是矽谷科技創業家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