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北醫大致力於創造多元發展的各種可能性,不僅要讓學生未來當教授、當院長、當院士,也要幫助他們發揮長才,有機會成為總經理、董事長。除了持續優化,推出更好的延續性創新,我更期待北醫大產生「破壞式的創新」,跳出既有思維,勇於打破框架,尋找到突破口,徹底翻轉現狀。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研究創新是大學與醫療機構的核心使命。北醫大創校迄今63年來,跨過許多荊棘,在創新的道路上戮力前行,逐漸累積出成果。近10年,包含科技部研究計畫件數及經費、產學合作與臨床試驗件數與收入,均逐年大幅成長,衍生新創公司數目也持續增加。新一代醫師已經跟早年不同,愈來愈多臨床醫學人才開始往外走,不管是資訊、工程或其他領域,都在想著有沒有辦法走出跟前輩不一樣的創新道路。北醫大致力於創造校園內多元發展的各種可能性,不僅提供環境給頂尖的學生未來當教授、當院長、當院士,也要讓其他人能發揮長才,有機會成為總經理、董事長。現今,北醫大在校博、碩、學士有近6,000位,畢業校友累積超過5萬人,在各行各業都有傑出校友,藉由校友回到學校,或是透過新創論壇等各種方式傳承分享,讓學生或研究人員皆能找到最合適的典範。
創新要能落地應用
有些人狹隘的認為,北醫大並非綜合型大學,缺乏理工學院奧援,使得研究有所侷限。事實上,正因為沒有綁定的合作單位,因此具備各種彈性,能和任何對象合作,迸出更多火花,也成就了現今北醫大把觸角伸向各領域的多元面貌。過往的學研單位是座象牙塔,研究者多是自己埋頭研究;然而,現在則是強調生態圈,有人帶領學生、有人資助學校,北醫大透過多元發展,打造創業生態圈,期望有朝一日形成一個得以自我維持的生態系統。創新不能只是「新」,更重要的是要能「用」。臨床需求是研究關鍵的動能,窮則變、變則通,因為在實務上遇到問題,就會產生尋求改變的動能。北醫大一校六院體系擁有豐富的臨床資源,因此,應用型的創新研究是北醫大的發展利基,能從實際臨床中挖掘出還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找出市場需求在哪裡?有沒有哪些最新的工具與服務?如何從實驗室進入產業?如何有效交到需求者手上?
革命性的創新
這些年來,北醫大投入轉譯醫學領域,累積了不少創新成果應用於臨床。然而,這只是起步,現階段多數創新都著眼於幅度較小的優化改變,期望未來,能以現有的創新經驗做為基石,激發出豐沛能量,朝向更宏觀的課題,達到革命性的創新,發揮更深遠的影響力。臺灣科技進步快速,醫生往往只關注醫療科技。然而,創新不應該只著眼於技術面,更要回過頭檢視體制和系統存在哪些問題?此刻有許多近在眼前的醫療困境急需解決:高齡化的社會、醫療人力短缺、人口老化與生活方式改變,使得社會醫療系統逐漸不堪負荷,更由於醫療快速發展,因而產生了醫療廢料對環境造成汙染,種種難題除了技術面,更需要從制度、系統面的創新著手解決。
圖片來源:《追熱愛的夢 走真實的路:創新創業10堂課》
北醫大致力於創造多元發展的各種可能性,不僅要讓學生未來當教授、當院長、當院士,也要幫助他們發揮長才,有機會成為總經理、董事長。除了持續優化,推出更好的延續性創新,我更期待北醫大產生「破壞式的創新」,跳出既有思維,勇於打破框架,尋找到突破口,徹底翻轉現狀。舉例來說,偏鄉醫院經營困難,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存在已久,除了把眼光放在如何維持偏鄉醫院運作,或許應該反過來思考,要如何才能消滅偏鄉醫院?有沒有可能借助科技力量,串聯數位、資訊,讓偏鄉的家家戶戶成為能自我監測健康狀態的小醫院?透過數位科技達到醫療平權,就是所謂的居家住院(Hospital at Home)的境界。5G重塑了醫療照護產業,尤其對臨床診斷、遠距照護、病歷資料,甚至是民眾到醫院的就診型態,都產生革命性的系統轉變。醫療系統的新典範,從醫院、醫學中心轉向診所、非住院手術中心、緊急護理中心;從家長式領導改為賦能模式,從重視量到重視價值。同樣的,借助智慧科技,都市中許多獨居長者,能否不進到醫療場域,就有完善的照護系統?這麼一來,問題將從醫院轉移到如何在社區中建立健康樞紐。多接觸社會不同的面向,多看看其他不同領域,把視野提高,避免侷限在狹隘的區塊,才能保持開放性思維,成就創新的無限可能。
蓄積能量,持續卓越
日前我受邀演講談到軍陣醫學,有些人認為談論「戰爭」遠離日常生活軌跡。然而,例如發展保溫毯,不應該只是戰爭時應用,登山探險時或是災難發生時,都可以用來自救,不該畫地自限把眼光只放在「戰爭」。又舉例來說,缺蛋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如果不再著眼於如何能更快生產出更多雞蛋,而是鎖定根本不需要雞的「人造蛋液」,那會是新的解方嗎?美國公司就直接透過酵母開發出人工蛋液,不僅能解決缺蛋問題,人造蛋液中也不存在抗生素及過敏原的問題。世界充斥著各式需要被解決的問題,也意味著充滿了各種機會。期待北醫大這些年蓄積的創新能量,在持續邁向卓越的過程中,產生更具革命性、影響力的創新,為臺灣人民,甚至對全人類的福祉,帶來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