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查理.蒙格!用50個金句看懂窮查理99年的人生智慧|《蒙格之道》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2023.11.29編按)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28日辭世,享壽99歲。巴菲特曾說:蒙格讓他從猩猩變人類,如果不是蒙格,他會比現在窮得多。《蒙格之道》收錄了2014至2022年蒙格於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對話,內容從經濟趨勢到人生哲學,以下精選50句來自蒙格的人生智慧,或許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愛瑞克分享,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世界上的人生百態,有如電影般一幕幕上演。年輕時的我,曾自以為是主角,世界是舞台,而上帝是導演兼編劇。進入人生下半場,才漸漸發覺,每個人就是導演兼編劇,因為到最後,終究不會有別人來為我們的人生負責,謝幕之後萬籟俱寂,只有自己面對自己...
從菜鳥到資深的急診護理師, 許嘉文經常面臨患者的生死一瞬。 他在挑戰中精進照護能力, 要用行動讓外界看到護理師的價值。
文/林惠君.攝影/黃鼎翔.圖片提供/許嘉文
急診室,一向是醫院中與時間賽跑或與死神拔河的一級戰區,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襲,尤其是二○二二年四、五月,雙北大量爆發本土新冠肺炎確診者,許多在家快篩陽性就往醫院衝的民眾,幾乎讓急診室癱瘓。
一向散發正能量的「許小飛男護理師」在Facebook粉絲專頁上自我解嘲:「……排隊人潮多到我一度以為在年貨大街一樣……」他也曾經在春節期間貼文,表示每年除夕夜都會出現「魚刺卡喉軍團」,同樣將急診室擠得水洩不通。
這些描寫急診現場的生動文字,來自於亞東醫院急診室護理師許嘉文,也就是「許小飛男護理師」粉絲專頁的版主。
在急診室擔任護理師近十年之久,雖然面臨許多生離死別,但他秉持樂觀正向的態度,藉由粉絲專頁分享工作點滴與心情抒發,有苦中作樂、有無奈辛酸,真實呈現醫護人員職場的一面。
身為護理界相對少數的男性護理師,許嘉文活躍於急診臨床,是否從小就有救人的滿腔熱血或雄心壯志?
許嘉文的答案令人意外:「會走上護理人員這條路,純粹因為『被同學騙了』。」
一九九一年次的許嘉文出生於彰化,在單親家庭長大,媽媽獨自扶養三兄弟。
國中的時候,他同學說讀護理很簡單,「我也以為護理只是打針、發藥而已,再加上國中有升學班,考上縣排前幾志願的,學校會貼紅榜昭告天下,但我的成績不甚理想,就毅然決然填上有護理科系的學校。」
當時在鄉下難免有刻版印象,認為女性比較適合當護理師,甚至有傳統觀念認為:「男性應該要當醫師或主管,可以指揮部屬;當護理師沒出息,會被人呼來喚去。」
在周遭親戚對於男性當護理師這件事覺得不妥時,唯獨許嘉文的母親了解,「兒子的個性較為陰柔,適合讀護理科系,還可以習得一技之長,有何不可?」
在母親的支持下,許嘉文不在乎他人眼光,國中畢業便負笈北上,到桃園的五年制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簡稱新生醫專)就讀。當時,是新生醫專護理科首度招收男學生。
圖片來源:《樸實的精采:17個成就夢想的故事》
許嘉文(最下方者)表示,就讀亞東技術學院護理系時,他學會多面向思考,這有助於判斷患者狀態,對他的護理師生涯影響很大。
「全校三千四百個學生,包含我,只有三位男學生,連找個男廁所都很困難,」他回憶,那時候的護理學校多半是純女校,男生則是「萬紅叢中一點綠」,每逢下課時,學姐會「揪團」到教室走廊,想要一睹他們的廬山真面目。
在校廣受矚目,有如風雲人物,但許嘉文一開始對護理其實完全沒有概念。
「我是愈讀愈有興趣,」他舉例談到,像是解剖學,讓他對人體結構有所了解;上過藥理學的課後,則是了解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另外,這些知識都可以實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像是每當身邊親友有小病小痛時,他可以略知一二,進行基本判斷,甚至有時能夠指點他們如何正確服用藥物。因此,許嘉文漸漸感受到「念護理」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身為少數的男性準護理師,實習的時候,許嘉文遇到的事情也令他難忘。
在專三升上專四的暑假,他第一次到桃園的產科診所實習。適逢診所內有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媽媽剛生產完,需要哺乳,但乳腺不甚暢通,一旦阻塞就可能發炎,嚴重者會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因而現場需要護理人員幫忙按摩以疏通乳腺。
帶領實習生的老師引用國外文獻指出,以男性的力道按摩,比較能幫助乳腺暢通。在徵得產婦同意後,老師詢問在場唯一的男性許嘉文:「是否要來嘗試?」當下,他沒有多想就答應了。
菜鳥實習生初試啼聲,看似一切都非常順利,沒想到房門突然「碰」一聲被打開,門後站的是產婦先生,表情滿是錯愕。見狀,許嘉文背脊一陣發涼,但是基於專業,他必須繼續按摩,「其實內心還滿慌張的。」好在經過老師說明,先生也能夠理解一二,並未大吵大鬧,最後,在尷尬而不失禮貌的過程中,完成他的實習初體驗。
新生醫專畢業後,為了取得學士資格,許嘉文繼續升學,二○一一年考取亞東技術學院二年制的護理系。不過,為了減輕家中經濟負擔,也希望早日有實務經驗,退伍後能馬上接軌職場,他選擇半工半讀,在學校附近的一家醫院擔任呼吸病房護理師。
白天在學校上課、下午到晚上在病房值班,當時的許嘉文每天都處於「蠟燭兩頭燒」的狀態,但他感到很滿足。
「跟以往在醫專上課不同,在亞東,可以學到『思考的訓練』,」許嘉文舉例指出,在醫專時的基本護理學,課堂教導的是心臟血管系統有哪些、構造為何,以及可能產生的疾病或症狀、如何用藥較合適等,屬於單向傳授知識的過程;但在亞東技術學院時,老師會訓練學生多面向思考,例如,有位病人的症狀是胸悶、胸痛、呼吸喘,老師便會請學生依據病人的症狀,評估患者可能是哪些身體系統出了問題,再搭配基本理學檢查,判斷患者可能罹患哪些疾病。
「現在回想起來,那樣的思考訓練比較像是在培訓醫師,但其實對於在急診服務的護理人員,也相當有幫助,」許嘉文指出,當病人進到急診室,醫師不會馬上來看,往往是先由負責檢傷的資深護理師初步研判,患者可能是哪方面的疾病,再分類疾病的輕重緩急,安排後續的處置。
「亞東老師教給我們的直覺性反應評估模式,這時候就很有幫助了,」許嘉文說明,「有了學校訓練,加上在分秒必爭的急診室歷練久了,往往一看就能知道病人可能罹患的疾病和存在的危險因子,緊接著才能立刻聯想病人可能存在的首要危急問題、接下來要如何預防,以免病情更加惡化。」
除了專業能力的強化,進入亞東技術學院,也紓緩了許嘉文的經濟壓力。
「當時亞東技術學院護理系推出與亞東醫院的產學合作方案,學生在實習期間可以每個月領取獎學金,醫院也把實習學生當成新人訓練指導,畢業後可以直接銜接進入亞東醫院工作,」許嘉文不諱言,「之所以選擇急診室,一開始其實是基於經濟考量。」
不過,實際投入急診工作後,每天面臨各種挑戰,也讓他感到新鮮並躍躍欲試。然而,現實與想像總是有一段距離,甚至讓他一度想打退堂鼓。
在亞東醫院三個月的訓練期間,某次許嘉文跟著學姊在外科區實習,遇到急診病人左邊氣胸,因為左邊肺臟要開刀,學姊提醒他不要把點滴打在左側,以免影響醫師上刀。結果,他一時忘記學姊的叮嚀,將點滴打在病人的左側,幸好學姊及時發現便立刻糾正。雖然沒有當面指責,但他卻忍不住自責:「我怎麼會那麼不小心,把點滴打在開刀的那側,險些危害病人安全。」因為過度沮喪,連帶影響當天工作心情。「我是不是不適任護理工作?」許嘉文在當晚回家的路上,邊騎機車邊哭,甚至產生自我懷疑。
他沮喪的情緒延續到第二天,另一位學姊看到他整個人暮氣沉沉,跟往常開朗的形象大不同,而上前關心。了解情況後,學姊安慰他:「不要想著自己被念了一頓,而是要記取教訓,更不要因此喪失對工作的憧憬跟想法。」
原本就對護理工作懷抱熱情的許嘉文,因為求好心切而一時鑽入牛角尖,但學姊的適時關切,讓他豁然開朗,更將這樣的經驗牢記在心,提醒自己日後帶領新人時,也要如此關注、開導學弟妹。
圖片來源:《樸實的精采:17個成就夢想的故事》
面對高壓的急診室突發狀況,正向的許嘉文總能保持冷靜,協助醫護同仁進行後續流程。
通過訓練後,考驗才正要開始。
「每位來到急診室的患者都可能是一顆『未爆彈』,生死就在一瞬間,」許嘉文記得,他曾遇到一位患者主訴呼吸會喘,而且有三高及心臟疾病,但量血壓時卻顯示正常。之後他去用餐,一回來,就發現這位患者已經被送去急救,最後因主動脈剝離死亡。
「前一秒還跟你說話,再回來時人就已經走了,」當時還是急診室新鮮人的他,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情緒不免受影響,自責應該更有所警覺,但這時的他已經變得比較成熟,於是他告訴自己,不能再沉浸於悲傷之中,「否則會影響到手上的工作與下一位病人。」
之所以從菜鳥變成羽翼豐滿的老鳥,是在每次突發狀況中累積經驗。現在,許嘉文已是資深護理師,面對未爆彈已能鎮定自若,跟著醫護同仁一一拆彈。
圖片來源:《樸實的精采:17個成就夢想的故事》
疫情時,許嘉文加入抗疫行列,面對有增無減的負荷,始終在第一線堅守崗位。
曾經有位意識不清的病人被帶到急診室,查閱病歷後,發現他有藥癮及精神疾患,而且是愛滋病患者。當下全員神經緊繃,但該有的流程仍不能疏忽,於是立刻進行抽血、驗尿檢查,以找出昏迷原因。
過程中,患者突然醒來,自稱是:「吃東西噎到……」但大家懷疑:如果是吃東西噎到,怎麼還能講話?不久,患者開始抽搐,在接受頭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時又出現意識不清、血壓下降等狀況。直到醫師幫患者緊急插管後,終於真相大白——有一大塊米血糕卡在氣管。最後有驚無險,救回一命。
長期以來,護理界被稱為「血汗職場」,急診室更經常必須面對各種緊急狀況,甚至是最常出現醫療暴力的現場,身心壓力往往更高於其他科別。「或許是因為這樣的工作環境,很多護理新人在踏入臨床前,會在社群軟體打探醫院跟學長姊的態度,獲得的內容以負面居多。」
「我不喜歡工作中有太多負面情緒,」許嘉文直言,「我想讓新人知道,護理界雖然辛苦,但其實沒有那麼可怕。」他認為,大家習慣先貼標籤,但喜不喜歡這個行業或職場環境,總是要先踏進來才知道,而非人云亦云。因此,許嘉文從幾年前開始經營Facebook的粉絲專頁,以自己看到的角度及感受,分享職場的點點滴滴。
隨著知名度打開,許嘉文常受邀到學校分享護理工作實戰經驗,有些畢業校友甚至專程回學校聽他的演講,還有人是在他的鼓勵下,勇於踏入職場,抑或是受他影響而加入亞東醫院的團隊,「能讓學弟妹們從演講或社群媒體中獲得一些正面回饋,我覺得很開心,也更有動力繼續分享自己的職場體驗。」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三年之久,第一線醫護人員的負荷有增無減,他們不畏被病毒感染的高風險,堅守崗位,更彰顯其職業的價值,也讓從業人員自我覺醒,希望改變民眾對護理人員的刻板印象。
以前,護理師時常被患者與家屬稱呼「小姐」,護理界發起正名「護理師」運動;但是許嘉文認為,除了正名以外,身為護理師最重要的是,隨時提升自己的價值,尤其是增加專業的知識,以及本身的態度。
醫院中常看見一種場景:有時候家屬會要求護理人員幫忙拿被子,語氣和態度不會很嚴厲,但家屬與護理人員的矛盾衝突卻時有耳聞。原因可能出在護理人員的說話方式,會讓家屬感覺沒有溫度,甚至是不耐煩,因此橫生枝節。
對此,他會婉轉告訴學弟妹:「是否有注意到,自己對同事和對病人講話聲調不一樣?例如:前者尾音會上揚,但跟病人講話尾音是下降的。」經過提醒後,學弟妹就會注意對病人講話的口氣,連帶家屬與護理人員的相處也就更和諧。
這樣的做法,許嘉文不是只有「說」,更以身作則地「做」。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即使遇到挫折,也要告訴自己,明天要比今天更棒!」一度遭逢低潮的許嘉文,用這句話勉勵自己和學弟妹繼續努力,未來成長指日可待。
他分享經驗:「病人或家屬的要求大多是一些小事,我寧可先停下手邊工作,傾聽病人家屬的聲音,一次處理完畢他們的需求,因為不多花幾秒鐘去理會,後續可能要花更多時間處理抱怨或糾紛。」
另外,許嘉文也提到一些做事的方法,譬如,當醫師開完醫囑後,他會告訴病人已經做了哪些檢查,待報告出爐後,也會主動通知病人。這樣病人就不會一直詢問護理人員,甚至會將護理人員視為與醫師溝通的重要橋梁,之後互動的態度和氣氛都會更好。
對許嘉文來說,要改變現況,還是必須從工作中著手,而隨著自媒體發達,許多職場出現「靠北○○」的社團,身為網路世代,三十歲出頭的他有些不以為然,因為「雖可一時宣洩負面情緒,卻無助於提升工作價值」。
除了分享現場經驗,許嘉文也期望在工作環境中創造快樂的氛圍,像2023年新年,他就在辦公室貼上「病人乖乖」、「男帥女美」的紅色字條,大家拿著春聯擺拍,自娛娛人,苦中作樂。
「我從小個性就比較外向,希望讓周圍的人們感到歡樂,讓上班氛圍是好的,」許嘉文笑著說。
他的努力,同事們也都看在眼裡。「有次因太過疲累而倦勤,一位住院醫師聞訊後,立刻對我說:『你對我們很重要,是醫護與醫病的潤滑劑。』」許嘉文聽到對方真誠的一席話才知道,連醫師也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再也不敢輕言放棄這份工作。
隨著時間與經驗的累積,許嘉文開始負責急診室主要工作區域的任務,像是負責檢傷,或擔任組長等角色。責任加重之際,他不忘勉勵學弟妹:「一步步慢慢來,累積經驗成長;不要跟別人比,只要跟自己比就好;即使遇到挫折,也要告訴自己,明天要比今天更棒!」
曾經低潮,一度想放棄,卻也在不斷的挑戰下成長,成為散發正能量的白衣天使。許嘉文以行動證明,護理界雖然辛苦但不可怕,更鼓勵後進,與其抱怨,不如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成長茁壯,也讓外界看到護理人員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