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人人都有數學腦》引用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家肯.羅賓森的觀點,很多人犯錯後都會陷入沮喪,因此會有逃避心態,設法避免困難的挑戰。那麼我們要如何幫助學生適應這個過程? 錯誤與修正很重要,也很寶貴,有助於孩子的學習、理解和生活。
瑞士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是研究極致表現的世界級專家。艾瑞克森論道,不管在哪一個領域,要出類拔萃,重要的學習路徑就是不斷嘗試、失敗、修正,再接再厲。難怪學生的數學成績如此低下,因為我們很少鼓勵採取這種方法。反之,在課堂上和在家裡,我們都把焦點放在做得正確,孩子一答對難度較低、不需要經過太多思考的問題,就會獲得師長的讚美。
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家肯.羅賓森(Ken Robinson)曾說,要發揮創造力,就不可能不犯錯。我想,要做任何有意義、有點難度的數學題目,都難免會做錯。錯誤與修正很重要,也很寶貴,有助於孩子的學習、理解和生活,那麼我們要如何幫助學生適應這個過程?這不是一件小事,因為很多人犯錯後都會陷入沮喪,因此會有逃避心態,設法避免困難的挑戰。
馬克.派崔(Marc Petrie)是加州聖塔安娜地區的中學老師。他每週都會讓學生看一段影片,讓他們看展現成長型心態的實例。我覺得這個點子很棒,認為可以擴展到錯誤的例子, 因為這個世界有很多看似有問題的錯誤,最後證明這樣的錯誤很有價值。我最喜歡的一個例子就是費馬最後定理的求解過程。
費馬最後定理源於法國數學家皮耶.德.費馬(Pierre de Fermat),因以為名。他在十七世紀大膽宣稱 aⁿ + b ⁿ = c ⁿ ,但 n 大於 2 時沒有整數解。當 n = 2 時,這樣的等式是成立的, 如 3² + 4² = 5² ,如果 n 大於 2,那就沒有任何一組數字能滿足這樣的等式。費馬在一本書的邊緣寫下這個等式,且用潦草的字跡寫道,他發現一個絕妙的證明,因為空白處太小,無法寫下來。從此,幾百年來的數學家都為了這個難題苦思,想要證明這個定理。直到350年後,一個生性害羞的英國數學家懷爾斯(Andrew Wiles)才完成證明。值得注意的是,懷爾斯初次接觸這個問題時,只是個10歲大的劍橋小男孩。他形容自己看到這個定理時的感受:
這個定理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難倒了史上所有偉大的數學家。這個等式像我這樣的10歲孩子都能理解。從那時起,我知道,我絕不會放棄,我一定要解開這個難題。
多年後,懷爾斯取得博士學位,成為數學家,開始認真的研究這個問題。他年復一年,不斷探索,尋找規律,努力建構一個正確無誤、能夠獲得公認的證明。7年後的一天,他從家裡的書房走出來,告訴妻子,他終於證明這個定理。
他即將在劍橋牛頓研究所舉辦研討會時,費馬最後定理已經得證的傳言甚囂塵上。儘管他要討論的是橢圓曲線和模形式,但會場擠滿200多位數學家和記者,想要一窺究竟。懷爾斯講完原來的主題,在第三場證明了費馬最後定理。演講結束,全場掌聲雷動。不料,在接下來的幾個禮拜,他在反覆驗證時,竟發現一個錯誤。懷爾斯不得不遁入書房,研究好幾個月後終於解決錯誤,完成證明。
這個故事非常有趣,但我想要強調的一點是,為了證明費馬最後定理,不知多少數學家前仆後繼,儘管提出的理論不盡正確,這些錯誤卻成為數學研究的沃土,孕育新領域的數學, 包括代數的某些部分。正如作家彼得.布朗(Peter Brown)所言:「這個失敗的廢墟生出深刻的理論,開闢了廣闊的數學新領域。」
參加我們數學訓練營的中學生都被這段歷史深深打動。他們很驚訝,有人竟然花費7年以上的時間研究一個數學問題,而這個問題一點也不深奧,連一般中學生都能理解。對於應該花多少時間研究一個問題,他們有了不同的想法。他們也對錯誤能開闢重要的數學領域覺得驚奇。這個故事幫助他們發現錯誤在人類思維和發現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