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人人都有數學腦》談論到一群心態研究人員做的一項研究發現,孩子在三歲時已根據父母給予的讚美類型,發展出不同的心態。 因此,下次孩子犯錯時,請努力傳達這個有益的訊息:錯誤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學習機會。
我給學生困難的題目,當他們表示題目好難時,我會告訴他們,他們覺得困難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非常努力形成和強化神經路徑,以及建立新的連結,這正是他們應該想要獲得的效果。我說,感覺題目很難這一刻,很重要。我自己在教學時,也像前面提到的日本老師,會把學生的錯誤寫在黑板上,讓全班同學從中獲益,看到錯誤的價值。珍妮佛.薛佛要學生寫下上數學課的反思,分享自己最喜歡的錯誤、最辛苦的過程或是頓悟時刻。珍妮佛把一些學生寫的頓悟傳給我。我發覺那些學生提到非常重要而複雜的概念,像是整數減法運算、分數加法中的單位和重新整理代數式。
我去加拿大基洛納(Kelowna)為原住民學生設立的曙光學校(Senpaq’cin School)參觀時,該校老師麗莎.凡.登.蒙克霍夫(Lisa van den Munckhof)告訴我,他們的老師或學生在課堂上犯錯,班上其他人都會舉手擊掌五次,以示慶賀。我覺得這個點子很棒。我去麗莎班上參觀時,看到他們已建立對錯誤友善的文化。
圖片來源:Pexels
對家長來說,在家裡重視錯誤也很重要,儘管有時可能很不容易,特別是孩子打破你最喜歡的家飾品、把飲料灑在你的工作文件,或因為過度興奮撞倒弟弟妹妹時。我知道在這節骨眼很難冷靜以對,不容易表現出支持的態度。我自己在教養孩子時,也覺得這點很難,得好好修練。但我們知道,學生對自己的看法、心態與對掙扎重要性的認知都源於家庭。一群心態研究人員做的一項研究發現,孩子在三歲時已根據父母給予的讚美類型,發展出不同的心態。 因此,下次孩子犯錯時,請努力傳達這個有益的訊息:錯誤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學習機會。
卡蘿.杜維克的一項研究,凸顯不同形式的讚美產生了哪些影響。研究人員在實驗中把受試者分成兩組,都讓他們做困難的題目。其中一組得到的讚美是他們很努力,另一組則是他們很聰明。接下來,兩組可自行選擇要做的題目,看是要做有挑戰性的或是簡單的題目。結果被稱讚很聰明的那一組,90% 的人選擇簡單的題目,至於被讚美很努力的那組,決定做有挑戰性的題目。這項研究顯示,讚美方式的一點小改變,就會有立竿見影之效。我們知道,我們讚美別人,說他們很聰明, 他們一開始會很開心,但之後出錯或失敗,就會心想:「也許我不是那麼聰明。」我們可以讚美孩子,但要讚美他們做的事情和過程。你可以稱讚說,他們的想法很有創意,或是說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很酷,不要使用固定式的讚美標籤。在研究中,被讚美「聰明」的人選擇簡單的題目,因為他們害怕失去「聰明」的標籤。這是固定式讚美常會引發的一種反應:讓人變得脆弱,努力維護「聰明」的形象,不願走出舒適圈,不想提出問題,也不願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