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愛因斯坦對學習與人生皆不設限,這種態度有助於他研究的一切。
圖片來源:Pixabay
關於大腦各區域的互相溝通,科學家已經挖掘出很多有趣的資料,讓我們了解何以有些人能在一些領域出類拔萃。有些人成就極高,在音樂或科學上有了不起的貢獻,這樣的人常被視為「天才」,如莫札特、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夫人)和愛因斯坦。但是根據艾瑞克森、科伊爾等人對各領域卓越人才的研究,這些人的偉大成就其實源於多年致力奉獻與勤奮努力。
愛因斯坦或許是最典型的「天才」。他擁抱錯誤,而且以特別有成效的方式來學習。
在愛因斯坦的名言中,我最喜歡的幾句如下:
從這些話來看,愛因斯坦極有可能具有成長型思維,即使在他在世時,「成長型思維」的概念尚未形成。愛因斯坦談到擁抱挫折、長時間的堅持、好奇、不要怕犯錯,而且拒絕有關才能與天賦的成見。
愛因斯坦會用圖形思考。他常說,他所有的想法都源於圖形,而且一直努力把圖形概念轉化為文字和符號。由於愛因斯坦對科學有長遠的影響,無怪乎世人皆認為他是「天才」。
他沒有今天的工具和技術,但他猜想黑洞會互相環繞,並把時空扭曲成向外擴散的重力波。
一百年後,《國家地理雜誌》描述的「巨大計算能力」才證明愛因斯坦的假設是正確的。儘管愛因斯坦有這麼偉大的成就,這樣的成就並非來自天賦或特別的才能,而是奉獻、孜孜不倦的研究和圖形思考。愛因斯坦對學習與人生皆不設限,這種態度有助於他研究的一切。
根據2017年五月《國家地理雜誌》刊登的一篇文章〈天才的要素〉(What Makes a Genius?),科學家曾經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切片,想看看他具有哪些特質。2013年,費城的馬特博物館(Mutter Museum)收購了四十六片愛因斯坦的大腦切片樣本,放在館中展覽,以滿足民眾對天才大腦的好奇心。很多參觀者盯著愛因斯坦的大腦,實在是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領導想像力研究所(Imagination Institute)的一個團隊則是研究活人的大腦。他們募集各領域的頂尖好手,觀察這些人的大腦。
結果發現,這些人的大腦不同區域之間出現比較多的主動連結,兩個大腦半球之間的交流較多,思考也比較靈活。腦部各區域的頻繁溝通就是他們大腦的特點,但這種溝通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透過學習發展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