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成長型思維」,不接受標籤,面對挑戰,在安全且具自尊保全的環境裡,嘗試克服
圖片來源:Pexels 文/顏安秀,資深教師、曾任縣市教育局處課程督學
因為停課不停學,所以線上學習成了臺灣教育圈近來最火熱的議題。課程的轉化、老師的教學、學生的吸收、事後成效的評估……擾亂了全台家長跟師長的心。在憂心忡忡的此刻,其實它象徵了另一種轉機,尤其是過往在傳統教室裡學習狀態比較落後的孩子,簡直是多了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以數學為例,在過去老師上完一個概念,然後會帶著全班練習個兩道例題,然後就往下一個概念去了。已經卡關的孩子怎麼辦?不敢講也不敢問啊,就帶著懵懂模糊的印象,被浪潮推著前進。運氣好一點的,有被老師注意到,下課找來補救加強一番。那老師沒留意到的呢?有許多孩子越來越畏懼數學的原因,就是因為累積太多gap沒有補起來。
線上教學的「非同步」,搭配說明影片,甚至輔以動畫分割解題,可以讓孩子反覆的看,不必跟其他同學一樣,得在一樣的時間裡吸收理解。
線上學習的特性:
.依個人進度
.多樣化的媒材
.可反覆觀看
都能夠為過往「數學不好」的孩子,提供一個比較緩和的學習機會和步調。更重要的,讓這些孩子有機會「撕下標籤」,不再困於「我就是學不好數學」的關卡裡。
近日讀了《大腦解鎖》,深入淺出的帶入最新腦科學觀點,在這面對面教學必須轉換成線上的時刻,特別觸動。
大腦如同肌肉,是可以訓練跟改變的。但一旦為這個孩子貼上標籤,說他學習能力不佳,或甚至說他是資優生,固定型思維會讓這孩子的大腦減緩學習跟進步。我們怕孩子面對失敗嗎?但每一次犯錯後的掙扎、改善,都是大腦成長的最佳時期。根據研究,面對錯誤,是可以強化神經連結。
線上教學比傳統大班教學更容易進行「個別化」,所以給孩子依不同程度,稍微難一點點的題目,讓他挑戰、思考,甚至犯錯。一遍遍下來,可以讓大腦經鍛鍊後,發展出「超級神經迴路」,學習技巧跟速度進步的同時,自我內在學習的熱情也被滿足。
這才是「成長型思維」,不接受標籤,面對挑戰,在安全且具自尊保全的環境裡,嘗試克服。然後,用不同視角定義失敗,把失敗當作改進的機會。失敗沒有關係,只是代表重新出發再試一次。
這有沒有很像線上教學的練習?做錯了就再做一次。不太懂就影片再看一次,給孩子適合他自己的速度,他不用顧慮身邊的同學是不是算得更快。
這本《大腦解鎖》,針對成長性思維提供了六把學習金鑰,包括多角度學習,多試幾種方法、數學不靠背誦公式…….等等,這些都有效促進大腦連結。
這是一本從數學學習出發,但提供大量訪談資料,非常好閱讀的一本書。書中也有很多數學教學小撇步(小遊戲),我推薦給老師跟家長們,都能讀一讀。
但比起技巧跟策略,更重要的是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就是怎樣」(他就是沒有數學頭腦、他就是學不會…….)。該讓孩子具備成長性思維:我可以挑戰看看、我的大腦可以被我訓練、我可以想出另外的方法…….。
這些新思維,在教學模式線上多樣化的今日,顯得更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