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孩子的自信只有一個來源,就是長期的被肯定。假資優被戳破時,傷害更大。
圖片來源:Pexels 文/洪蘭
在台灣長大的孩子很少沒有被老師打過的,考不好要打,考99分也要打,因為老師的標準是100分,少一分打一下。但是細想起來這個打是沒有道理的,若是學生已經盡了力仍然考不好,那麼打他就是懲罰他笨,這太不公平了,因為笨不是他的錯。所以當我看到本書的作者說「犯錯是學習最好的方法」時,真是很高興。
實驗的證據是最強有力的說服方式,而很多實驗都已發現躺在核磁共振儀中做數學題目的學生,犯錯時的神經迴路活化的比答對時更多,表示學習的更深。過去,我們都認為答對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使他有動機再學下去,忘記了訓練大腦就像鍛練肌肉一樣,要用重量去增加肌肉的阻力才能長出新的肌肉來,所以給孩子難題,挑戰他的極限才會增加他的腦力。
《大腦解鎖》一書指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自我測試而不是重讀(re-reading)。作者說:讀完,先去回想讀過的東西,自我測試一下,如果想不出來,打開書再看一遍。這一遍你的印象會很深刻,因為你已經知道哪裡該補強。這就是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這個自我測試跟課堂考試不一樣,它不是給老師看,所以沒有被打的壓力。實驗顯示這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
一般父母都希望孩子是資優生,若不是天生資優,也希望透過補習,變成資優。因此街上的智力測驗補習班生意都很興隆。但是這個做法對嗎?
有一個很有名的實驗特別指出,標示資優對孩子其實是不利的。這個實驗是給四百名五年級的小朋友做數學測驗,因為題目很簡單,學生都考的很好,老師在發卷子時,隨機把學生分成二組,對一組說:你考的很好,你很聰明;對另外一組說:你考的很好,你很努力。這是實驗唯一的操弄,其餘都一模一樣。
第二天給他們做八年級的考卷,因為超越他們的程度,所以都考的不好。在發卷子時,老師說:你可以選擇看別人的考卷。結果被稱讚努力的那一組會去看考的比他好的人的卷子,心想:一樣都是五年級生,為什麼他會做而我不會做?但是被稱讚聰明的,會去看比他考不好的人的卷子,自己安慰自己:還有人考的比我爛。
重點是第三天,老師把第一天的考卷再拿去給他們做時,被稱讚聰明的那一組成績下降了20%,因為昨天的經驗使他因被誇獎而生出的脆弱資優心崩潰,就考不好了。孩子的自信只有一個來源,就是長期的被肯定。假資優被戳破時,傷害更大。
其實天賦只是使你容易去做這件事而已,要成功還是需要努力。M. Gladwell在《異數-成功的挑戰》(Outliers)一書中說:不管什麼事,做了一萬小時以後,你就是那個領域的專家。
最近中國有個年輕人破了轉魔術方塊的金氏世界紀錄。他說,每天醒來就練,大約練了十年。持續的的練習改變了他大腦神經纖維外面包的髓鞘的厚度。髓鞘是髓磷脂,它的作用是絕緣,使電流在通過神經纖維時不會短路。髓鞘越厚,神經傳導的速度越快,我們的思考和動作就會越快。
在沒有看《大腦解鎖》以前,我以為放牛班是台灣獨創的霸凌孩子方式,想不到國外也有。我不知道一個從事教育的人,怎麼忍心把開竅比較慢的孩子送進放牛班去受人嘲笑欺負,讓他一輩子抬不起頭來?作者花了很多篇幅介紹大腦和學習的關係,希望能導正大家對教育的許多錯誤觀念。
這本書是少見用神經學、實驗心理學的證據去闡述教育真諦的好書,我衷心希望父母和老師能好好的去閱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