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浩浩師恩:星雲大師的慈悲與願行》一書由覺培法師執筆,深情記錄星雲大師的教導與人間佛教精神的實踐歷程。從出家因緣到弘法歷程,書中呈現弟子如何將師志內化為願行,體現佛教的信仰力行。
文 / 依空法師,佛光山文化院院長
佛陀在《四十二章經》說:「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表示人才難得,尤其有德有才、有修有證的佛門龍象,更是珍貴。戰國時期齊孟嘗君有食客三千,靠馮諼為他在薛地買義,得民心擁戴,後為齊相數十年,免禍無災,真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我所認識的覺培法師,不管從秉賦、學養、修持、發心、功德觀之,不僅是佛光山之光,更是佛教之光!
覺培法師家世良好,父親是專業的會計師,哥哥是企業家,姊姊是音樂家, 妹妹精於語言,辦有語言學校,為台灣作育外語人才。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舉家移民阿根廷,覺培法師於該國首屈一指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建築系完成學業後,又研修了南華大學比較宗教研究所,他曾兩度以流利的西班牙語和剛剛過世的梵蒂岡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對話。父親王德旺老菩薩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國際觀,拓展他們開闊的視野,全家更是虔誠的佛教徒,標準的佛化家庭、三好人家。大哥王任誼是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的理事,不遺餘力護持佛光山、佛光會。
覺培法師身上有其特殊的人格特質。他非常好學,《論語》描寫孔子入太廟每事問,年輕時候的覺培法師就像孔子一樣,滿懷對生命的疑惑,他效法善財五十三參,足履踏遍叢林道場,最後終於在星雲大師座下找到了靈山。覺培法師講話語調輕柔,態度謙和,但是柔中帶剛,威武不能屈,敢於向強權說不。他善於溝通,複雜的兩岸往來、教界交流,他都能不卑不亢地完成工作,賓主盡歡。對於無理的責難、難堪的斥詈,他以「諸法無我」的觀照,雲淡風輕地放下,這固然是他個人深刻體悟忍辱波羅蜜的三昧智慧,更得力於原生家庭的教養,以及本性的淳厚善良。
他勇猛精進,直下承擔許多不可能的任務。星雲大師要他去辦「讀書會」的工作,他可以把一個無人無錢的冷門單位,從無到有轟轟烈烈地發展成為橫跨五大洲、兩千多個讀書會,同時一次兩千多人一起讀書的組織,努力落實星雲大師書香滿人間的心願。大師叮囑他除了要為佛光山把佛法推展出去,更要為整個佛教界服務奉獻,整合佛教的力量。「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於焉成立,覺培法師擔任祕書長,舉辦各種交流活動、研討會議。譬如參訪泰國、緬甸等南傳上座部,促成南北傳佛教的互動。數度至中國大陸寺院巡禮,走遍了中國佛教六大宗派祖庭—華嚴宗華嚴寺、律宗淨業寺、三論宗草堂寺、唯識宗大慈恩寺、淨土宗香積寺、密宗大興善寺;並且跟著祖師去參禪,從初祖的少林寺行腳至六祖南華禪寺,完成了深度的「禪宗之旅」。後來更將流落於世界各地的三十餘尊佛首、羅漢像轉贈於大陸國家博物館,瞻仰中國佛教第一座石窟大同雲岡,拜訪山西重要的寺院。尤其殊勝的是,中國佛教協會和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聯袂拜訪日本佛教各大宗派,促進彼此的往來。在宗派意識型態非常強烈的日本佛教界,各宗派之間在正式的重要場合,恪守宗風,互不同台,這次為了接待「中華漢傳佛教訪日團」,各宗派系捐棄意識成見,搭起友誼的橋梁,展現東道主的熱忱。
2023 年 3 月,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一行在覺培法師帶領祕書處同仁精心擘畫之下,遠赴歐洲梵蒂岡去拜訪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做跨國跨宗教的交流。在俄烏戰爭漫天烽火的慘烈狀況之下,佛教與天主教攜手,共同為世界的和平做摯誠的祈福,這是曠世紀的宗教偉大融合!
覺培法師為人謙冲有禮,做了一堆大事卻功而不居。大師要他接「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職務,不到幾個月他馬上成立上百個書院,將大師文章分類編纂百冊小叢書《幸福百法》;一年後請他下台,他依教奉行,欣然接受,能上能下, 毫不眷戀。他傳承大師「給」的精神,樂於布施,照顧同參,給予更上一層樓的進步機會。他恭敬長輩,對老父親的健康照護極為用心,對師門兄長孝悌友愛, 縱然受到嚴厲的斥責,也能心無芥蒂。
他悲天憫人,心懷眾生。2021 年當新冠病毒肆虐,台灣人民死亡人數劇增,民間卻遲遲買不到疫苗,他奮而提筆做獅子吼,投書《聯合報》,寫下〈請政府但念蒼生之苦〉一文,開啟台灣社會關心請購疫苗的嚴峻問題。他運籌帷幄, 搬有運無,為疫情嚴重的地區提供口罩、快篩劑、消毒防疫門等各種必需藥品, 真正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無國界的精神。覺培法師穠纖合度的身軀裡,住著一位勇猛威武、應世無畏的金剛菩薩,剛柔並濟,處事圓融。
覺培法師是個充滿好奇心、學習動力十足的人,創意無限。他同時可以執行多項開創性的活動,像個陀螺旋轉不停,他以願為舟,以行為楫,願心廣大,行佛踏實。《大寶積經》說菩薩要發精進心:「常做佛事,永不休息。」但是佛陀在八正道中揭櫫:「正精進」,如琴弦不鬆不緊才是正精進,懈怠是精進的敵人, 但是適當必要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才合乎中道。他把色身用到極限,蠟燭頭、足、身三頭燒,照亮了別人,獨獨忘記了自己。精進是他的優點,也是他致命的盲點。他不僅是常精進菩薩,更是不休息菩薩。最近他將親近大師的因緣, 以及多年來的工作成果,寫成專書《浩浩師恩:星雲大師的慈悲與願行》,他文字優美、思緒清晰、內容豐富,富有文字般若之美,是個被行政工作耽誤的書寫好手。盼望多年,千呼萬喚始出來。付梓在即,略述其人一二事蹟,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