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覺培法師在《浩浩師恩》中記錄星雲大師以慈悲與實踐為本,強調「給人」而非「呷教」的出家精神,推動佛光山發展與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的成立,展現對佛教未來的深遠關懷。
大師總是很有說服力,讓弟子們覺得:「對啊!」然後「依教奉行」。無論是後來的「金光明寺」,或是「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大師總是幾句話就說服了我去承擔、去成立。
他說:「你不是常常辦佛光會幹部培訓嗎?」
我說:「對啊!」
他又說:「你不是常常要辦讀書會培訓、童軍團培訓嗎?」
我又說:「對啊!」
「既然這樣,你就去接金光明寺,把它當作『人才培訓的基地』。」現在想起師父說這句話的語氣,依舊難忘。
「師父,我不會做住持,住持怎麼做?」
「你就是給人吃,不怕人吃,要有『供養心』,就能做住持。」 就這麼簡單嗎?原來,「吃」代表著「人的需要」,知道大眾的需要,滿足大眾的需要,體恤大眾的需要……原來關鍵字不是「吃」,而是「給」,「給」出大眾的需要。大師不就是因為「給」學生讀書,「給」出了十七所佛學院嗎?不就是為了「給」信徒方便學佛,「給」出了五大洲的三百座道場嗎?「給」,是大師一生奉行的圭臬,更是他擁有三千大千世界背後的實踐哲學。
有好長一段日子,家裡的師兄們很怕我回山上,因為每次回法堂就會承接一些新的任務。兄弟們笑我是「承包商」,回來做「發包員」,唯一待遇就是「增加修道資糧」。其實也因為事情多,回去跟師父報告的故事也多,從里民談到社區,從台灣選舉聊到兩岸政局,分享著出版界又出現了什麼樣的暢銷好書,談論著「佛光三好人家」的趣事、「典範教師獎」的動人事蹟、「星雲真善美新聞獎」 的精采遴選過程,然後陪大師寫字,看著他抿著嘴一氣呵成的模樣,每一張都是老人家對世間的一份情,每一張也都是他想要再多給社會的一點幫忙。陪著師父聊著東南西北,這大概就是我一生最快樂的時光,促膝在他的座下分享著弘法的點滴,聽他講述著佛教曾經的過往……
就這樣,我新的任務又來了,大師說著他掛念佛教界不能團結,掛念著中青代的我們沒有往來,未來佛教一旦遇到危機就沒有力量……於是他說:「覺培, 五十歲以前你可以『為佛光山』,五十歲以後你要『為佛教』。」很巧的是:那一年我正好 50 歲,還來不及理解下,師父又說:「佛光山的好,還不是我最終的期望,我最想看到的是整個佛教的好。」這席話感動了無數的佛教界法師,2015 年 8 月 9 日,「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成立,大師指示地點就在「金光明寺」。
大師從高雄親自來到新北市三峽,面對兩百餘位佛教界的諸山長老、居士大德,以「我不是呷教的和尚」為題,毫無保留地講出了佛教曾經衰敗的原因,恨鐵不成鋼地形容「呷教的出家人」如焦芽敗種,佛教又豈能興隆?從未看過他如此嚴肅的一番開示,那是對教界提出的深刻反省,更是對佛教未來的深深期望, 「為了佛教」他千辛萬苦忍人所不能忍,「為了佛教」他勇敢面對過去教界的陋習而走向革新。
直到今天,「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從緬甸泰國南北傳佛教交流,到兩岸攜手至日本佛教訪問,也從禪宗之旅走到各宗派祖庭參學;每年所舉辦的「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從「佛學院的教學方法」探討到「佛教的寺院管理」;疫情期間推出「佛教e化升級」專案,疫情後更前往梵諦岡拜會教宗。佛教界看到佛光山宗長心保和尚在大師圓寂後依然向前,信守承諾地完成了跨宗教的對話,一路感謝星雲大師的恩澤庇蔭,身為弟子的我,更覺得這是對浩浩師恩最好的報答。
師父曾告誡:「出家人,沒有失望的權力!」那是他為了鼓勵我對媒體不要失望,轉而成立「星雲真善美新聞貢獻獎」,還特別邀請數十年的知交高希均教授擔任該獎的主任委員。而大師圓寂後,身為弟子的我們,不僅沒有失望的權力,更「沒有繼續悲傷的權力」,正因為時代的巨輪滾動著各種難題,不容許我們懈怠,也正因為「不忍眾生苦」宣揚佛教平等與和平的主張刻不容緩,是此, 我深信在實踐人間佛教的道路上,大師早已為我們播種,等待我們繼續去耕耘! 更深信大師始終與我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