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從海豹部隊到行銷主管、消防員,許多人因無法切換心態而在不同角色中產生壓力與失誤。《刻意進化》透過績效心理學的訓練與儀式設計,可有效轉換心態、強化表現進而在壓力中保持冷靜、發揮潛能。這是頂尖表現者成功的關鍵策略。
2010 年,我擔任海豹部隊西岸支隊(一、三、五、七分隊)的首席心理師。有天早上,海豹部隊的狙擊手三等士官長來敲我的門(他是海軍士兵階級第三高的士官長,僅次於一等與二等士官長。士官長對於成功與否非常重要,許多士官長會告訴你,海軍是靠他們建立起來的)。他才剛從一項為期六個月、高度「動能」(意思是有許多敵軍)的部隊中回來一個星期,就碰上家裡出了點問題。他三歲的兒子老是在餐桌上打翻牛奶。那男孩不是故意的!不過,發生了第十四或十五次時,這位海豹部隊的狙擊手在桌邊站起來,對著兒子大吼:「別再打翻牛奶。」小男孩嚇壞了,馬上哇哇大哭。男孩的母親命令她老公(也就是我門邊這位愧疚的男子),隔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來找我。
海豹部隊的士官長在部隊執勤時,會要求完美,無論是對自己或團隊都是如此。他會要求責任、警戒、專注於細節。若有疏漏失敗,很可能造成危險。一個三歲孩子的父親坐下來吃晚餐時,很可能悄悄期盼著完美,但這無非是天方夜譚。牛奶會打翻、青豆會塞進鼻孔、義大利麵條會掉到地上;食物擺在盤子裡只是個概念而已。所幸這些過失只會造成髒亂,不會有危險。不幸的是,如果把狙擊士官長的心態應用到幼兒父親身上,就會引發怒吼、哭泣,還有早上又來找波特瑞特博士。在我們的身分裡,其中一個角色十分重要的特質與期望,在另一個角色就不適用。
更近期,我和一位知名服飾公司的行銷主管諮商。她得一人分飾多角,許多讀者可能很熟悉這種情況:在公司是大型團隊的主管、有兩個孩子、當了人妻十五年,還定期熱情參與高爾夫球隊。在行銷者的角色上,她的心態是全心顧及
人們如何看待他們公司的品牌,以及她和團隊能做些什麼來提升這種印象。回到家後,就把相同的心態應用到家庭與朋友身上。
「我就是停不下品牌宣傳與行銷的模式。」在諮商後幾個月,她告訴我。「我想要確定,我的家庭與孩子看起來能好好代表我家這個品牌。」她的高爾夫球友也受到類似的待遇,受不了她老是以品牌的角度來談論高爾夫球員、母親與女性,以及他們需要多想想關於品牌的事。我們持續晤談,她說,她和先生與孩子之間的氣氛愈來愈緊張。她和先生很常吵架,有部分原因是為了要在別人面前維持家庭「品牌」的壓力,讓她先生倍感挫折。先生是工程師,不太在乎別人怎麼想。
假設你是個滑雪者。你最愛的就是從雪坡上滑下來,畫出轉彎的線條,感覺冷風吹過臉上。你衣櫃裡有滿滿的裝備:雙板滑雪板、滑雪杖、冬衣,還有雙巨大笨重的雪靴。現在,假設有朋友邀你打籃球。你會穿那雙滑雪靴嗎?當然不會!打籃球(或任何非滑雪活動)穿滑雪靴,是完全錯誤的行為。
懂了嗎?這項運動是你的角色,裝備則是你的心態。若想在每一種角色中都表現優異,就需要為每個角色選擇不同的心態,並在切換角色時,有意識的轉換心態。你要脫掉滑雪靴,套上運動鞋。無論是海豹部隊的狙擊手士官長,或是行銷主管,都不知道如何把工作場所的心態轉換回家庭角色。他們是穿著雪靴打籃球。
海豹部隊士官長說完兒子早上打翻牛奶的故事之後,我們決定想個儀式,協助他在家裡轉換心態;他不想再對兒子吼叫了。我問,他會不會每天早上刷牙。會。我建議,從明天早上開始,他刷牙時看著鏡子,大聲說:「我不是在訓練、我不在部隊。我兒子三歲,他今天會打翻牛奶。兩次。」
隔天早上,士官長打電話給我,告訴我昨晚雖然兒子又打翻牛奶,但他保持冷靜。「我預期他會打翻兩次,但是沒有。」大約過了一個星期,他經過我辦公室時,拿了瓶威士忌來當禮物,他說:「博士,太神奇了:從我刷牙時對自己喊話以來,我兒子再也沒打翻過牛奶。我以為一天會打翻兩次,但完全沒發生。」(我得按捺住把威士忌打翻到桌上,看看會發生什麼事的衝動。)
▍精進歷程
海豹部隊有一項常態例行訓練──近身格鬥(Close Quarter Combat,簡稱CQC)。這種訓練正如其名,讓海豹部隊模擬進入敵方建築物時可能碰到的情況。訓練場地有如一座大迷宮,走廊、牆壁與房間的安排就像住家或辦公室。在近身格鬥時,海豹部隊的小隊(部隊稱之為「行列」)會進入建築物與房間,目標是驅逐敵人,保護盟友。在「屋子」裡隨處都可能出現厚紙板製的人形立牌,代表好人與壞人,部隊成員必須在壓力下,做出射擊/不射擊的決定。教官或長官會依據他們的戰術、速度、精準度、分辨能力、溝通與團隊合作,給予評分。
我在西岸海豹部隊擔任首席績效心理師的歲月,得負責協助近身格鬥的進行。我從能俯瞰這棟建築的空中人行步道觀察練習,以手持裝置追蹤每位軍人的生理測量值。這有助於看出之前教導他們控制壓力反應的做法成效如何。他們荷槍實彈,對於實境真人的情境會做何反應?根據那些回饋,我會指導他們如何進行壓力管理。我穿上迷彩裝與防彈衣,心裡有個信念支撐我,深信世上最優秀的士兵不會誤射他們的心理師。
回顧 2010 年的某一天,一支美軍盟友的特戰軍隊在近身格鬥建築附近進行訓練。訓練展開一個小時後,突然間,射擊停止,取而代之的是連串喊叫聲。有個團隊成員朝我們跑來,請醫護人員前去協助。我想一探究竟,也跟了過去。有個軍人坐在椅子上,氣呼呼的和隊友在激烈爭論。他腿上有槍傷,但看起來似乎並不痛苦:子彈從大腿進、下方一點點的膝蓋出。沒有大量失血:子彈穿入皮膚後,奇蹟般的沿著皮下組織向下穿射而出,未傷及主要肌肉或動靜脈。以槍傷來說,很難找到比這更乾淨的。不過,一定很痛。
結果這位受過高度訓練、能力非凡的士兵,是在將武器解套時,不慎射中自己。他使用的槍套是新款,和原本的略有不同,據說這正是射中自己的原因。裝備的略略改變,與他幾百個小時的肌肉與模式記憶相衝突,結果就是意外扣下扳機。他很快康復,在這過程與改變中學到重要的一課。
頂尖人士有效率、有一致性。他們依循的例行程序,幾乎包括和表現有關的一切:練習、飲食、休息、放鬆。他們專注於過程中的準備、信賴及善加發揮,從而達到優秀表現。他們了解整個流程,而不是虛應故事。最有經驗的飛行員會有一份飛行前的檢查表,這份檢查表不是記在心裡,而是寫在書面上。整個流程可以很複雜,如果不寫成文件,即使是最專業的實務人士,也可能在某個步驟疏漏或出錯。
▍調光儀式
有一天,曾擔任消防隊員還拿過世界金牌的戴夫.伍茲爾發現,自己被水帶壓在牆上。他當時正和隊友在一棟起火的建築物內搬運水帶上樓梯。「我們受過訓練,在移動水帶時要站在特定的位置。」他說。「那時候,我們正把水帶往樓上拉,但我站錯位置,最後就被壓在牆邊無法移動。每一次移動,水帶就會摩擦到我面罩上的氣閥,讓供氧量愈來愈少。最後,氣閥完全關閉,導致面罩被負壓吸附在臉上。當時雖然沒危及生命,但後來有人問我為什麼會站在那裡,我卻答不上來。我做了錯誤的判斷,完全違背了我的訓練。」
還有一次,戴夫爬上雲梯,要接近火場,而當他爬到上方,才赫然發現裝著氣瓶的背包忘在消防車旁的街道上。「我們是在夏天受訓,那時費城天氣好熱。我們在進行雲梯訓練時,因為天氣太熱,我有時在上雲梯之前會把空氣呼吸器裝置拿下來。後來那年發生了一場大火。我和同事討論該把消防車和雲梯放在哪裡,等到準備行動,我竟把空氣呼吸器裝置拿下來,放在地上!因為夏天受訓時就是這樣。我是依照習慣反應,而不是用心思考。」就像被水帶壓住那次一樣,這次也安然度過,只不過隔天地方報紙頭版照片上,勇敢的打火英雄懸在雲梯頂端,卻沒背空氣呼吸器裝置,惹來一些非議。
戴夫把這些失誤歸因於缺乏上場前的準備流程,也就是說他根本沒有一套例行程序。「我就是隨波逐流,缺少步驟可處理當下發生的事。我會因為四周的氣味與警報聲分心。打開空氣呼吸設備時,會響起一個警報聲,那就成為我的壓力觸發點。我一聽到那聲音就會產生壓力反應,卻沒有辦法舒緩。我的心思到處跑,不知如何安定。等到事情發生,我就會陷入戰或逃的模式,最後做出不是很有利的決定。我的思緒紛亂,就是無法專注當下。」
多數表演是安排好時程的,你知道簾幕何時會升起。但對先遣急救員就不是這麼回事。「我們不可能先排好時程,」戴夫說,「出事的那一刻,我們就得上陣。我們當克拉克.肯特(Clark Kent)的時間,比當超人的時間還多。你在克拉克.肯特模式下所做的準備,決定你披上披風時是否能應付得當。你必須要有一套計畫。但空想某件事能變好可不是計畫,抱著希望也不是。」我和戴夫的合作內容,就是為他在「克拉克.肯特」狀態發展一整套準備流程,並設計一套上場前的預備儀式。
「一旦學到表現技巧,」他說,「一切就開始改觀。日常行事慣例會讓我安定下來,這樣我可以冷靜看待身邊一切動靜,也可以暫停下來,在當下做出更好的決定。」
Learned Excellence: Mental Disciplines for Leading and Winning from the World's Top Perfor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