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每個人的基因就像「原廠設定」,決定疾病風險與健康軌跡。張家銘醫師教你解讀身體訊號,掌握基因與體質資訊,提早篩檢、選擇適合生活方式與治療方案,真正逆轉健康危機。
常在診間聽到病人問我:「我既沒亂吃,也沒抽菸喝酒,為什麼會得病?怎麼家裡沒人糖尿病,我卻從年輕就血糖高?」這不是個案,其實,很多慢性病,包括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失智症、免疫異常……都不是單靠一個壞習慣就會得,而是「先天基因底子」+「後天生活壓力」長期累積的結果。
2025年《Cell》期刊有篇重磅研究就證實了這個觀念:我們以為是在防止突變,其實很多疾病的「地雷」早在出生那一刻就埋下了。
基因變異就像內建的軟體bug,可能在未來某天突然被觸發
這篇研究追蹤了上千位癌症病人,發現很多人在腫瘤細胞還沒明顯突變前,體內其實早就有「先天缺陷」的基因變異。這些變異讓細胞修復功能變差、讓免疫系統變遲鈍、讓某些蛋白質過早老化,結果就是――當環境壓力一來,疾病就更容易爆發。
研究也指出,這些基因問題不只出現在癌症,許多常見慢性病同樣有這些現象。例如:
.當一個人帶有PPARG、FTO、TCF7L2這些基因變異,就更容易代謝異常、發胖,甚至罹患糖尿病。
.帶有APOE4變異的人,未來罹患失智症或高膽固醇的風險更高。
.某些免疫相關基因變異者,從小就比較容易過敏、氣喘或罹患自體免疫疾病。
這代表,我們不是在對抗疾病,而是在對抗我們自己身體的「漏洞」。
與其說是「外來病菌害我們生病」,不如說是我們體內的防線沒守好。若我們能夠先知道「哪裡比較脆弱」、「哪裡容易出錯」,是不是可以提早做準備?這才是「精準預防醫學」真正要做的事。
每個人都該有一份「專屬的身體使用說明書」
研究團隊也使用了「多基因風險評分」(Polygenic Risk Score, PRS),來預測哪些人未來更容易得病、哪一類病程會惡化得快。這概念就像是健康界的「信用評分」:高分者風險大、低分者穩定保守,但更重要的是――您要知道,這些分數背後代表什麼意思。
有些人PRS顯示容易發炎,那飲食就不能亂吃、壓力不能長期壓抑;有些人PRS提示修復能力較差,那熬夜、輻射、加工食品就是明顯地雷。這樣的風險,其實都能查得到。
不是大家都要照著同一套健康標準生活,而是要依體質,設計屬於自己的生活習慣。
就像有些人天生膽固醇比較高,就更需要早點吃地中海飲食、加強運動;有些人天生比較難以代謝酒精或藥物,就要避免某些治療方式。有了這些資訊,您就可以:
.提早篩檢(不是等有症狀才做)。
.選對治療(哪種藥物比較適合您的體質)。
.建立生活守則(該吃什麼、不該做什麼)。
從抗癌,到抗老、抗慢性病,關鍵都是「了解自己」
這些基因資訊不只是「會不會生病」而已,更是讓我們去探索:我是哪種體質?哪邊容易出錯?我該在幾歲時做哪些檢查?我壓力大時,身體最怕什麼?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早就在基因裡。
這不是迷信,不是宿命,而是「把科學變成預防的工具」。不論您擔心的是癌症、糖尿病、心臟病、失智,甚至只是常常疲倦、代謝差、情緒起伏大,這些都能透過基因+蛋白質+代謝體的分析,找出屬於您的「原廠設定」。
我們不是要打敗疾病,而是學會如何與身體合作。
您不是命中注定被某種病打敗,只要您願意先了解自己,就能提早準備。那份寫在身體裡的「密碼」,就是幫您量身打造健康計畫的基礎。不是未卜先知,而是有憑有據地,做出最適合您的選擇。
現在的您,有沒有準備好打開那本屬於自己的「基因說明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