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孩子比你以為的,可以承擔更難更大的責任,只要給予時間和耐心。
過去的爸媽曾讓孩子做家事,孩子也喜歡覺得自己是能幹的,但後來的爸媽不再讓家務成為孩子的責任。我們沒有教孩子如何當個負責可靠的家庭成員,對家庭有所貢獻,反而什麼事都幫他們做。更糟的是,我們並未期待孩子有能力做家事,一旦他們做起家事,我們反而一把搶過來,認為自己做更好。
當孩子整理床鋪,把床單鋪平之後,我們突然出現。在他們將洗好的衣物摺好,把摺錯的毛巾拉直之後,我們突然出現。我的確曾由我兒子手中搶過海綿,因為他把原本要清理的牛奶漬弄得更髒了。我把他請出房間,要他「去玩就好」,因為他做事沒有我快,也沒有我做得好。我了解我們都有想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整齊的衝動,但目的究竟是什麼?當我們介入並接手,把事情做得如我們想像的一樣,除了速度與完美之外,其實犧牲了更多東西。
更重要的是什麼──是盤子乾淨無垢重要,還是孩子因為終於對家庭做出有價值的真實貢獻,而明白自己為何而做與油然而生的榮譽心重要?床單沒有皺紋重要,還是孩子學會如何把做家事納入他的日常事務重要?我們插手管事,只會造就出情緒障礙、智能障礙跟人際關係障礙的孩子,一沒有大人指導,便不確定方向或目的。
最近有個朋友在車禍逃過一劫之後告訴我,她因這場車禍想到,她要寫下所有家人必須知道的細節,以防萬一哪天她無法再照顧孩子了。她兒子需要知道星期天要將足球隊衣送洗,這樣子星期一練習才能穿。她女兒需要知道哪種衣料可以放入乾衣機,哪種不行,要是不小心把毛衣放進乾衣機裡會發生什麼事。小孩應該知道馬桶堵塞時要怎麼修理,停電之後如何重新設定水壓水箱,如何更換保險絲,如何為割草機做過冬準備,還有無數細節,過去這一切都由她一肩扛起,沒讓孩子有機會負責過。
不讓孩子參與家事,我們一不在,他們就會束手無策,她剛巧有機會明白到這點。總而言之,對她來說,這是個警鐘。
保護孩子免於失敗,不讓他們經驗到小型災難,孩子就無法學到如何適應及處理小事,更別說是影響人生的大事了,這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而且這也不只是我朋友在瀕臨死亡時的洞見而已。無論我們過度干預與保護孩子是出自於追求完美、想表現對孩子的愛,或是想證明自己是優秀的父母,我們都沒讓孩子有機會擔負起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成為家庭真正的一員。
當我跟其他老師們談到孩子在家裡能做什麼家事時,很明顯的,老師要比父母對孩子的能力更有信心。當我請老師列出清單,說明孩子可以做到、但父母卻不相信他們能辦到的技巧時,我收到一頁又一頁的建議。我問某位老師,若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與耐心,她的幼兒園學生能做到些什麼,她微笑回答:「什麼都做得到。」
我曾寫過相當多封推薦信,數量之多早已數不清,有好幾回我仔細檢視這些精心規劃撰寫的申請書,最後都會附上學生的志工服務內容──他們在街友庇護所協助準備晚餐,幫忙整理捐贈的衣物,在哥斯大黎加搭蓋公共廁所──然而,我也知道一個事實,大部分孩子從沒動手洗過自己的衣服。現在我們在志工旅行與慈善工作上,花費許多精力與金錢,我們在乎這些努力在申請大學發揮作用,但是教一個孩子服務他人,應該從家庭做起,為自己的家人服務,而且愈早開始愈好。
數位編輯整理:陳孟君,邱千瑜
Photo:Victor U,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