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建立「一個習慣」就可大幅減低例行決策疲勞。
你每天精力用到哪裡去了?許多事根本不值得我們浪費這麼多精力在這上面。
了解這件事很重要,因為我們沒有這麼多精力可以浪費。最近我和暢銷作者雷斯(Tom Rath)談話時,他說曾經詢問超過一萬人:「你昨天精力充沛嗎?」結果僅11%的人回答說是的。這表示有89%的人每天都沒有太多多餘的精力。
這件事情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我們可以想辦法補充精力,或者更有效率的運用精力。
已經有很多人寫書探討如何把讓自己的精力充沛:睡滿八小時、吃健康的食物、吃八分飽、每天運動,精力就會增加;擁有充滿關愛的關係、幫助別人、投入熱情在某件事情上,這些都會增加我們的精力。
換句話說,我們都知道如何補充精力了。問題在於,你是否很有策略的運用精力。
我之前在這方面做得不太好。
我與人談話時,幾乎總是在講自己的想法;我自認我做的事,遠超過公司大部分人可以做與應該做的事;我常參與一些決策,但那些決策其他人也能做得很好或更好;在做決定時,我常常延遲做出決定,即使明知沒有明確的答案,還是嘗試要做出完美的決定。喔,我還會一直檢查自己的電子郵件信箱……
除了這些看得見的精力耗損,還有許多看不見的耗損,像是緊抱著挫折與傷痛不放,或是老是擔心那些無法掌握的事情會有什麼結果。
我發現自己是真的在恣意揮霍自己的精力。
這真的值得好好思考,因為明智的運用精力,是我們生產力與快樂的泉源。
日常生活中,有些無關緊要的決定,會大量耗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更何況組織裡隨時要做出重大決策了。該推行哪項產品?砍掉哪項?要雇用誰?解雇誰?該開始那個困難的談話嗎?緊接在這些問題之後,是更多其他問題,永無止境……
所以,我們能如何更有效率處理各種決策呢?
◆對於可預期的例行決策:只需建立「一個習慣」就可大幅減低例行決策疲勞。有了這個做事習慣,你就可迴避抉擇,依慣例去做即可,如此可省下決策精力,留給其他事情。
◆對於無法預期的決策:必須善用「一個句型」,事先練習「如果/就……」的思考模式,讓不可預期的抉擇也有慣例可循。
◆對於既非慣例又無法預測的更大決策:一方面接受沒有明確答案的事實,另一方面用個「定時器」,可避免因躊躇延宕難下決定。
你可能會反駁。如果花更多時間來思考該如何決定,答案就會浮現或更好。當然,或許如此。但第一,你已為那個明確性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第二,為了達到那個決策的明確性,會誘使你懷抱著可能毫無結果的希望,因而躊躇延宕難以下決定。
摘自《關鍵4秒》
數位編輯整理:張奕芬,邱千瑜
Photo:condesign, 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