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粽子在台灣,南北做法不同,吾家乃南部水煮粽,母親的做法,不嘩眾取寵,不添任何珍奇的食材,一切以素樸原味為主,先選長糯米浸泡後,去其表面殘渣,先洗米,其次用香菇爆香出汁,再將上等胛心肉炒入汁內,濾其湯汁,用來在文火炒長米時攪拌,使其吸收均勻,盡得肉香精華。
母親包粽子,師承祖父,而手藝卻青出於藍,連祖父嚐來,都讚不絕口!
每逢端午佳節,母親大人必包粽子,從為人妻、為人媳、為人母到現在五十餘年了,從未間斷,不只令祖父食指大動,父親在往生前,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亦須忌口,卻還央求母親包粽子,從前我看父親大啖粽子,非四、五粒以上,絕不善罷甘休,然後撈上兩碗竹筍湯,咻咻咻的兩大碗下肚,說是調中益氣助消化,頻呼過癮。
母親包粽子的材料
我也愛吃這味粽子,惜食量沒父親大,只能拼個兩、三粒,但仍意猶未盡,空餘恨力有未逮,不過只消孩子們放學回來,便歡聲雷動,書包未擱好、手沒洗,就來探抓粽子,討打之後,一大串粽子,不一會兒功夫,如蝗蟲過境,寸草不留。
於是這包粽子乃成了孩子們負笈國外前,或返國後,母親必備的家鄉味。我們家的孩子有些在國外求學,時常念著阿嬤的粽子,出國前要吃粽子,取其「包粽」,返台後,必吃粽子,則有一解思鄉之苦的作用,粽子的美味,乃成為我們家安定的力量之一。
母親的粽子
粽子在台灣,南北做法不同,吾家乃南部水煮粽,母親的做法,不嘩眾取寵,不添任何珍奇的食材,一切以素樸原味為主,先選長糯米浸泡後,去其表面殘渣,先洗米,其次用香菇爆香出汁,再將上等胛心肉炒入汁內,濾其湯汁,用來在文火炒長米時攪拌,使其吸收均勻,盡得肉香精華。
另外,雲林上等土豆、硬心蛋黃、自家爆的蔥花、蝦米等均得備妥,包粽子時要紮緊不外露,露餡則水煮時會崩解形狀,滋味盡失,然後放入滾水中燜煮一個多鐘頭,乃大功告成!
我現住台南樂活,府城的粽子,遠近馳名,菜粽更是台南早餐的元氣三寶之一,有名氣的老字號,百年以上者所在多有,但我卻鮮少去品嚐,因為母親半世紀的功力,我要很偏頗的說:都把他們打敗了。
過去,母親包粽子,我都會要求多包幾串,好分贈友人,近年來,母親畢竟年事已高,我也不要她老人家包太多,家人夠吃就好,但親朋好友被養壞了「嘴斗」,來索粽子者不少,於是將母親包粽子的祕方拍攝下來,對不起,要吃,自己包啦:
魚夫母親包粽子的祕方大公開
如何包粽子的再示範:
端午節,母親包粽子的過程再拍一次!
數位編輯整理:陳怡琳,邱千瑜
Photo:魚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