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很多家長喜歡也習慣決定孩子所有事情,從吃飯穿衣到升學校系、未來職業的選擇,統統包辦。孩子一旦習慣凡事由別人決定,就可能出現「選擇困難症」......
孩子的人生,爸媽沒辦法幫他們過,能做的,是培養他們做決定的能力,讓他們面對人生的選擇題時,能判斷哪個選項最適合自己,這就是「顧問」角色的功能。
台灣很多家長喜歡也習慣決定孩子所有事情,從吃飯穿衣到升學校系、未來職業的選擇,統統包辦。孩子一旦習慣凡事由別人決定,就可能出現「選擇困難症」,如果希望孩子具備做決定的能力,父母就要懂得放手,讓孩子從小有機會做決定。
我和黑媽奉行「管越少越好」的原則,從小就放手讓四個孩子決定自己的事情。到外頭吃飯的小事,孩子自己決定吃什麼;升學這種大事,從申請學校到選擇科系,四個孩子也都是自己決定。
美國的大學可以大二才選擇要讀的學系,立言申請到UCLA時說他想讀工程,我們OK,但他物理不好,大一時他有百分之八十的時間花在物理,成績仍然不理想,升大二時他決定改讀經濟,輔修會計,我們也OK。
立言這是有「自知之明」,做了正確的決定;個性衝動的立國,則曾經連狀況都沒搞清楚就要做攸關一生的決定,這種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提供孩子充分資訊供他判斷。
立國高中時是學校摔角校隊,畢業時不少摔角隊夥伴選擇入伍服役,因為孩子們聽說,自願當兵退伍後,政府會提供獎學金讓你讀大學。立國心動了,覺得這是不錯的選擇,但我和黑媽可不這麼認為。當時立國正處叛逆期,堅持「做自己」,聽不進爸爸媽媽的意見,黑媽就帶他去見招募新兵的負責人,讓立國直接了解狀況。
在對方三寸不爛之舌的鼓動下,立國簡直熱血沸騰,恨不得馬上從軍去。直到對方提到當兵有機會跑遍全世界,立國問可以自己選擇去哪個國家嗎?答案是「不行,必須聽從部隊的安排」,這時他猶豫了。由部隊安排去處,他就沒有自主權了,他很不喜歡這種任人擺布的感覺。最後他打消入伍的念頭,乖乖申請大學去,進入UCI就讀。
他大學讀生物,畢業時同時申請上加州大學醫學院及賓州大學醫學院,拿不定主意讀哪個學校。我和黑媽私心希望他選擇加州大學,因為加大是公立的,學費比私立的賓州大學低很多,這是現實的考量,但我們沒有告訴他,而是讓他自己決定。
他去找大學教授指點迷津。教授說,他要是選擇賓大,就應該去看心理醫師,意思是他頭腦壞了才會選賓大。為什麼?因為加州大學醫學院是很有名很好的醫學院,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去讀遠離家人跟朋友、學費又貴的賓大?教授這一罵,他茅塞頓開,選了加大。
立琍則是在進入羅耀拉大學法律研究所就讀後,又放棄不讀,成為逃兵。她一開始看兩個哥哥都讀了研究所,覺得自己好像也應該讀個碩士。當她說想申請讀法學院時,黑媽其實並不贊成,因為立琍個性比較強勢,口舌伶俐、言詞犀利,再讀法律,可能就完全得理不饒人了,但黑媽什麼都沒有說。
立琍順利申請到羅耀拉大學法學院,都註冊繳學費了,但新生訓練時,她聽教授描述法學院學生競爭是多麼激烈,「借筆記給沒來上課的同學,可能讓你自己出局」、「朋友越少,對你越有利」,她萌生退意了,她只是對法律有興趣,並沒有想成為律師,她也不要成為那種把同學踩在腳下往上爬的人。
她來問我和黑媽,她能不讀嗎?我告訴她,爸爸媽媽不會給她答案,她必須自己決定。但我教她一個方法:拿一張空白的紙,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在白紙中間畫一條直線,左邊列出繼續讀法學院的原因及優點,右邊寫下不讀法學院的原因及缺點,再決定到底讀不讀。寫完後,她發現「不讀」的好處,比「讀」的好處多得多,於是她頭也不回的離開才入學一週的法學院。
人生其實就是一連串做決定的歷程,從小放手讓孩子做決定,由簡單的小事如吃飯、衣服的搭配,到困難的大事如升學、就業、感情、婚姻,循序漸進,孩子將在一次次做決定的過程中,摸索出用什麼方法做正確的決定。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Richard Stephenson,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