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伊斯蘭國活用現代科技,靈巧地利用人性弱點,獲得很多年輕人追隨。
近來伊斯蘭國的行徑讓全世界譁然,從事阿拉伯研究的人,在許多方面不敢直言或不願意坦承心中的想法,尤其是不願觸及宗教的議題。這領域的研究者原本多少就有一種「伊斯蘭恐慌症」或「阿拉伯恐慌症」,目前伊斯蘭國所塑造出的氛圍,不只讓專業人士恐慌,更足以讓全世界為之窒息。
和蓋達組織不同的是,伊斯蘭國活用現代科技,靈巧地利用人性弱點,獲得很多年輕人追隨。對於許多平民百姓,甚至對部分知識份子而言,中世紀阿拉伯人的文明光輝,是深藏在腦中深處的榮耀。伊斯蘭國標榜要恢復「哈里發」制,建立一統的阿拉伯國家,就好似告訴他們要恢復阿拉伯文明的榮耀,那幾乎是多數阿拉伯人的夢,畢竟公元一二五八年巴格達毀於蒙古人手裡,是阿拉伯人第一個痛;公元一四九二年阿拉伯人被西班牙人趕出格拉納達(Granada),是他們第二個痛;公元一五一六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殖民阿拉伯世界,是他們的第三個痛。
目前或許還有更嚴重的第四個痛楚,正在折磨著阿拉伯人的內心,便是西化後的世界所標榜的「普世價值」,經常不是他們的價值。對他們而言,今日二十二個阿拉伯國家是西方人劃分出來的怪地圖,並非阿拉伯人的意願。儘管表面上這是一場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宗教戰爭」,但在意識形態上,卻迎合某些人潛意識的願望,是「民族戰爭」。因此,我不只一次聽到阿拉伯朋友說:「我們討厭他們(伊斯蘭國),但我們需要他們。」對一般人而言,我們很難了解這種「需要」的極限何在?
比較弔詭的是,僅憑伊斯蘭國三萬個聖戰士,怎能製造出如此驚人的負面力量?是國際媒體刻意塑造出來的形象?是其他國家各懷鬼胎的支助使然?抑或他們真是訓練精良,擁有如此龐大的殺傷力?倘若現在伊斯蘭國停止恐怖行動,是否搖身一變,它的主權就被國際所承認,成就它重新劃分國土的野心?中東地區對於國土重劃從來就不陌生。果真如此,此次的劫難似乎與其他區域經常發生的暴亂或內戰並無太大差別,我相信有許多眼睛正虎視眈眈看著它發展,伺機而出。
對戰爭與暴力甚為陌生的台灣人,被迫跟隨著時代不斷地學習。台灣是一個毫無宗教歧視的地方,即使看到自殺炸彈客的瘋狂行為竟只為了宗教,人們還是很難想像宗教議題會成為發動戰爭的原因。我常想,若台灣沒有滴水不漏的國安防衛,以台灣人對宗教毫無戒心的性格來看,輕而易舉便能在島上製造恐怖行動。
《古蘭經》鼓勵人們為「主道」而戰,以阿拉後世的報酬勸人們起而行,以天堂有享不盡的佳餚與美女來鼓勵聖戰。聖訓也鼓勵人們的內在要履行「大聖戰」,行善杜惡;對外要履行「小聖戰」,為伊斯蘭而戰。因此,偏頗的人便扭曲聖戰定義,無視於發動「聖戰」必須有其條件,戰爭過程有其限制。他們利用宗教荼毒人心。不知聰明的台灣人是否能引以為戒?任何宗教的狂熱應該適可而止,儘管我並非一個無神論者,但我總認為到處是宗教場所並非國家之福。身為知識人,我更認為宗教的狂熱會束縛奔放的思想與創意。
數位編輯整理:賴仕豪,陳子揚
Photo:DAVID HOLT,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