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人的天性就是只注意別人彰顯在外的優點與才能,以為他們沒有缺點。同時,我們還會低估自己......
我曾幾度質疑自己選擇的職涯路是否正確,剛進社會時如此,遇到不同轉折點時也是如此。漸漸地,我學會預判每次碰到新狀況或狀況不明朗時,可能會有的不安全與恐懼,然後訂出計畫,管理這些情緒。
不過,我從康乃爾大學畢業時還不懂這個道理。我一畢業就進入森尼韋爾(Joie de Vivre)連鎖飯店,在創辦人康里(Chip Conley)底下工作。
康里不但有副好腦袋,而且創意十足,願意跳脫框架思考,對旗下員工的怪點子來者不拒。於是乎,年僅二十二歲又自信過頭的我,三天兩頭就針對新的產品服務拋出建議,或是提出「更好的」營運策略。在以飯店管理學聞名的頂尖學府讀了四年,我對公司的每個問題都有自己的解答。多年後的現在,回想當初那些比我有經驗、有頭腦的人一定覺得我乳臭未乾。每次想到這點,我不禁覺得尷尬不已。
康里對我那一籮筐不切實際或過於天真的解決方案都會耐心解釋,計畫中哪個環節不對,或是忽略掉什麼細節。我提出幾十個構想都被評為有意思但不可行,我漸漸質疑起自己的能力:我真的擅長這一行嗎?我是不是自欺欺人,設定了過高的職涯目標?去銀行、顧問公司或一般企業上班,會不會比較好?
有一天,我的臉色可能看來特別鬱鬱寡歡,康里問我怎麼了。我回答他說,我擔心自己不適任,不如同事那般幹練。
「你想太多了,你表現得很好。」康里鼓勵我。
「我會用你,是因為你總是能提出好點子,我不需要你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
我說,謝謝他的鼓勵,但大多數同事似乎比我更懂得解決問題。
「有可能。」康里說,臉上難得露出厭惡的表情:「那是因為很多人只解決簡單的問題,遇到大問題,他們就給安全的答案,不肯冒險也不想挑戰既定框架。他們在乎別人對他們的看法,你不會從他們那裡得到什麼好點子。」
「你呢,時時刻刻都在挑戰既定的框架,老實說,有時候真是太多了……」果然,我就知道康里快被我逼瘋了。他繼續說:「但我寧可你這樣,也不要你猶豫不決,擔心別人怎麼看你。」
「你要記住,」康里繼續說:「心裡的自己比不上眼中的別人。」
「什麼?」我問。
看我一臉困惑,他哈哈大笑,說:「人的天性就是只注意別人彰顯在外的優點與才能,以為他們沒有缺點。同時,我們還會低估自己的長處,放大自己的缺點。如果你能知道別人在想什麼,可能會發現,他們也有擔心和信心不足的時刻。」(我後來發現,康里的道理也適用於組織。不論規模、使命、組織架構或企業文化如何,在外人眼裡總是比自己人認為的光鮮。我所觀察過的企業、大學、非營利組織、連鎖集團或顧問公司,幾乎每一家都有這種現象:在局外人眼中,它們的營運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在內部員工眼中就不見得如此。)
我明白康里的重點是,以別人的眼光看事情,就會發現別人也有不安全感。我很感謝他對我有信心。但他希望我在飯店發揮什麼功能,我仍舊不是很清楚,只好低下臉直接問:「如果我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你為什麼還要用我?」
「我用你,是要你問問題,問題問對了,最後就可以找到答案。」他說:「你常常比別人多看到好幾步,就像厲害的曲棍球員能預測到傳球路徑。你現在的預測還不準,等日後經驗多了,就會比別人更快打到球。」
事隔多年,康里的觀點對我找出職場競爭優勢很有幫助。幸好我當時沒有向自我懷疑的聲音投降,不然就沒機會聽到他那番話了。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