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至少每九十分鐘要從座位站起來,稍微活動一下,即使只是到茶水間倒杯水都好。
我們常聽人說,運動有益健康,這確實是不爭的事實。大量研究指出,規律的運動有助於改善記憶力與大腦健康,以及維持好的體能。不過有一些研究顯示,光是運動並不足以維持大腦的健康。即使你有規律運動,但假使你一整天都坐著不動,運動有可能對你造成反效果。由於很多人一整天都坐在辦公桌前使用電腦工作,因此,這項發現對我們有如當頭棒喝。
這項研究可用一句流行語概述:「久坐不動相當於抽菸。」
你不一定認同這個比喻,但這句話的重點在提醒我們,要認真審視這個觀念。大腦與身體透過一種共生關係,為我們創造身體與心理的能量。大腦與身體以複雜且奇妙的方式通力合作,使我們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此二者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運動系統。
當身體靜止不動,大腦就會進入待命模式,因為大腦的設計本來就是如此。靜止不動的狀態會使體內的某些化學物質增加,使人昏昏欲睡。這些化學物質會降低大腦的血液流量,降低你的警覺性,同時削弱思考能力與判斷力。
哈佛醫學院的瑞提醫生(Dr. Ratey)說:「每兩週就會有一份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即使你身材標準,而且經常運動,久坐不動仍然會扼殺你的腦細胞。」1 他進一步表示:
「相較於坐著不動,當你站立時,大腦的運作效率會提高7%,因為你使用了大塊的骨骼肌。站立會啟動大腦額葉皮質的功能,使你的思考更清晰......最大的挑戰在於建立例行性的習慣與固定模式。我們知道這很困難,不過當你開始這麼做,一切就會水到渠成。」2
人活著就是要動。古代的人類不論到哪裡都靠走路,人類天生每天應該行走六至七公里的路。不斷活動的身體才能提供源源不絕的能量給大腦。3
請你檢視下列幾個要點,並評估你一天的活動量。不論是刻意還是不經意,你是否做到其中任何一項?很好!不論你做到了幾項,試著多做一、兩項,把它變成你的日常習慣。
• 每隔一段時間就讓大腦休息。至少每九十分鐘要從座位站起來,稍微走動一下,即使只是到茶水間倒杯水都好。
• 走樓梯,不要搭電梯。
• 利用午休時間散步。
• 開車到公司或賣場時,把車停在離入口稍遠的地方。
• 用邊走邊談的方式開會。
一位友人最近告訴我們:
當我坐在座位上,覺得自己的判斷力減弱時,我只需要站起來,稍微走動一下,暫時把工作拋開,幾分鐘後再重新回到原本正在思考的事,答案會突然變得一清二楚。我現在很喜歡一整天邊動邊做事,因為這會使我的思考變得更清晰!
那運動呢?
毫無疑問,如果能讓身體整天不斷活動,再加上規律的運動,是最理想的狀況。這兩種活動對於提高大腦與身體的活力都非常重要。事實上,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能改變大腦的生理結構,能使身體把更多血液、氧氣與葡萄糖,運送到需要能量的器官。活動量愈大,大腦就會有愈多的多巴胺接受體,這會使你擁有更高的專注力。瑞提醫生說:「有氧運動是最能促進腦細胞新生的運動。」4
你需要根據年齡與體能,決定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如果你對比較激烈的運動感興趣,請放膽嘗試。不過,當你想改變運動量的時候,一定要諮詢醫生的意見。最新的運動研究顯示,運動的強度與多樣性對體能有最大的影響力,即使年紀較大的人也是如此。5
可以提升體能的方式有很多,包括跑步、各式運動、在健身房健身、游泳、自由重量訓練(free weights),甚至是到全方位健身訓練基地(CrossFit Box)進行激烈的體能訓練。不論你是什麼年紀,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注1 John Ratey, M.D., recorded FranklinCovey interview.
注2 John Ratey, M.D., recorded FranklinCovey interview.
注3 Christopher Bergland, "The Brain Drain of Inactivity," psychology today.c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the-athletes-way/201212/the-brain-drain-inactivity.
注4 John Ratey, M.D., recorded FranklinCovey interview.
注5 Joseph Signorile, "Aging and Exercise," radiowest.kuer.org, https://radiowest.kuer.org/post/aging-and-exercise.
摘自《5個選擇》
數位編輯整理:陳怡琳,陳子揚
Photo:Patrik Nygren (inactive account),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