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做自己,都是經歷了「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再回到了「見山又是山」,才會有一番真切的體悟。因為成熟了,才了解人生不必處處偽裝,不必凡事強求,不必得一定要怎樣。
圖片來源:Unsplash
編按:倘若將人生畫成幾個等分,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當然也有不同的專注目標。丁菱娟在新書中,與讀者分享50歲後該如何重新看待人際關係。
做了半輩子的好人以及別人眼中期待的人,中年後突然想做自己。很多人可能並沒有真正的做過自己,尤其是那種從小聽話的乖小孩。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承受父母、師長、社會的期望,或是想爭取同儕、長官的認可,所以總是勉強自己朝著別人的期望而活。
五十歲以上的世代大都承受父母很高的期待,尤其是唸書、考試的求學過程。在父母的權威下學會討好每一個人,不想讓人失望,不知道如何說不,總是先照顧別人的需求,卻往往找不到自己。
習慣於討好父母的人,也會被訓練得善於察言觀色,在乎別人的眼光和喜好。他們的壓力往往來自於人際關係,想討好所有的人而變得患得患失,進退失據,別人的喜怒哀樂、一言一行便足以牽動自己的情緒。
有一天我們會發現,不管你多麼努力,總有一些人會喜歡你,也有一些人討厭你,我們不可能滿足所有的人。我在中學時代曾經因為不明原因而整頭掉髮,受到同學的嘲笑,心裡曾經非常受傷,但是這件事讓我想通了,以後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想做的事,其他嘻笑由人,儘管會得罪一些人,但是真實做自己還是比較愉快。
有個朋友是完美主義者,對自己的期許甚高,無法接受別人對她的批評與質疑,曾經因為聽到一些耳語而得了憂鬱症,可見要擺脫別人的眼光做自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能夠了解人性的詭譎,就比較容易釋懷。
做自己,都是經歷了「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再回到了「見山又是山」,才會有一番真切的體悟。因為成熟了,才了解人生不必處處偽裝,不必凡事強求,不必得一定要怎樣。
學習不要太在乎他人的眼光,是解放自己壓力的方法之一,反正人生過半,不需要太多無謂的掌聲,只要有一群真正在乎我們的人就好了,他們才是我們應該討好、應該在意的人。我們傷心難過,他們會陪我們流淚;我們開心快樂,他們也會手舞足蹈,這些人才是我們真正要關心在意的人,把焦點和能量放在這些人身上吧。
【書籍資訊】
《享受吧!50後的第三人生》
出版日期:201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