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都知道,肥胖與基因有關,
但你知道胃腸道裡的細菌好壞,與肥胖也有密切相關嗎?
胖子吃個不停,其實是胃腸荷爾蒙和大腦惹的禍。
肥胖不僅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癌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風險;
研究更顯示,逾4成肥胖者出現情緒低落等精神症狀。
肥胖者有55%可能罹患憂鬱症,而憂鬱症患者58%可能變成胖子。
如何判斷自己肥胖?為什麼會胖?父母胖,你也會胖嗎?
吃什麼?怎麼吃?才能擺脫肥胖、不復胖?
節食、運動、吃減肥藥,真的能甩肉?
減重手術可以一勞永逸嗎?風險有多大?有哪些選擇?利弊如何?
亞洲減重手術教父黃致錕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一一為你解密!
看完本書,你會發現:肥胖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樣!
序
國際醫療的起點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
讓更多人擁有健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
成就更多醫師,造福更多病人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李文華
見證一位優秀醫者的養成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中心院長鄭隆賓
準備自己,走向世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院長黃致錕
第1部 為什麼會胖
第1章 胖不胖,誰說了算?
第2章 父母胖,我就會胖?
第3章 吃什麼?怎麼吃?
第4章 胃腸好,健康又不老
第5章 胃腸荷爾蒙,左右食慾
第6章 我就喜歡胖,不行嗎?
第2部 胖子的心聲
第1章 貪吃,是大腦惹的禍
第2章 胖子多憂鬱
第3章 壓力大,容易胖
第4章 變瘦了,更自信
第3部 哪種瘦身法有效
第1章 速成甩肉後,更難瘦
第2章 節食,可以減肥嗎?
第3章 多運動,就會瘦?
第7章 吃減肥藥,有用嗎?
第4部 了解減重手術
第1章 減重手術的好處
第2章 哪種減重手術最適合我?
第3章 減重手術後的調適
第4章 減重手術也能治糖尿病
參考文獻
附錄
吃什麼?怎麼吃?
前幾年,韓劇《來自星星的你》風靡全台,女主角全智賢在劇中愛吃韓式炸雞配啤酒,讓一票粉絲開始流行大吃韓式炸雞,我有位病人,一星期總是吃個兩、三回,而她搭配的飲品,則是非常台式的珍珠奶茶;這麼吃,體重當然會飆升。
當身體吃進去的熱量大於消耗的熱量,累積轉成脂肪存在體內,就會造成體重增加。照這個算式來看,如果我們能減少吃進去的熱量,或是增加消耗的熱量,就能降低發胖的機率。
很多人提到減肥,基本不脫「少吃」、「多動」兩種方法。運動的確能鍛練肌肉、加強代謝,讓我們變得更健康;但是,就「消耗熱量」這一點來說,效果可能不如我們預期的那麼好。比方說,慢跑30分鐘,大概消耗306卡路里;在健身房騎飛輪30分鐘,則消耗約398卡路里,而一杯700C.C.的珍珠奶茶,熱量就高達653卡,如果是慢跑,大概得跑上80分鐘,才能消耗掉。
運動效果慢,控制飲食如何?
既然運動所消耗的熱量有限,從飲食上來控制我們吃進去的熱量,應該就能達到減重的目的吧?於是就有人採取「卡路里瘦身法」,每天斤斤計較自己吃進了多少熱量,以為攝取的熱量愈少,體重就會掉得愈快,結果卻發現,體重計上的數字,並沒有發生預期的結果。
那是因為,在卡路里之外,「吃什麼」和「怎麼吃」,一樣也很重要。
選擇低GI食物
在熱量相同的前提下,吃進一碗白米粥,跟吃進一碗糙米飯,對身體的影響並不相同,差別在於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
GI代表食物經胃腸道消化吸收後,使血糖上升速度的快慢。GI值愈高,血糖上升速度愈快,愈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讓人更容易飢餓,而且攝入的食物熱量更容易形成脂肪,當然就更不利於減重。
如何判斷自己吃的是高GI還是低GI的食物?有幾個快速檢視的指標:
一、含纖量:一般來說,纖維含量越高,GI相對較低。含豐富膳食纖維的糙米,有助減緩澱粉的分解和吸收,GI比白米低上許多。
二、含糖量:含糖量高的食物,容易使血糖急速上升,進而刺激大量胰島素分泌,促使體脂肪形成,因此GI高。
三、加工度:加工食品比天然食物的GI高,像多重加工的肉鬆,GI就比天然的豬肉高。
四、澱粉糊化程度:任何澱粉類食物過度煮爛糊化,都會增加食物的GI,像白粥就屬高GI,很多人因為減肥,就不吃白飯,改吃粥,其實是錯誤的認知。
在相同的熱量下,當然要吃低GI的食物。不過,要小心的是,低GI食物不一定熱量低,吃多了也是會發胖。
多攝取蛋白質可抗肥胖
另外,在人體的熱量消耗上,基礎代謝率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代謝率低的人,熱量不易消耗,也比較容易發胖。如果想提高基礎代謝,除了要透過運動增加肌肉比,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像奶類、肉類、蛋類,以及豆漿、豆製品中的植物性蛋白,都能促進基礎代謝。
一項名為「DiOGenes」的研究計畫,在2005 ∼2007年之間,針對荷蘭、丹麥、英國、希臘、西班牙、德國、保加利亞、捷克等國的932位體重過重者,先透過8個星期的低熱量飲食,讓每個人減去約11公斤的體重,然後分為5組,進行為期26週的差別飲食計畫,其中1組為控制組,另外4組則在蛋白質、和GI上做變化,而總熱量都是相同的。
結果發現,高蛋白質(比控制組多攝取5.4%)、低GI的飲食,都能有效降低減重後的復胖。結合這兩者的飲食,不但對於後續的體重維持,效果特別好,在血壓、血脂的數字上,也出現了改善。高蛋白質飲食的效果,甚至可以維持1年。
簡言之,只有控制卡路里的數字,並不保證你就能瘦下來;少糖、少脂、低GI,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吃對食物,才能幫助你對抗肥胖,正是「吃對,瘦一身;吃錯,胖一生。」
不吃早餐容易胖
至於「怎麼吃」,則跟我們進食的時間和頻率有關。
西方有句諺語:「早餐要吃得像國王,午餐要吃得像王子,晚餐要吃得像乞丐。」說的正是早餐的重要性。吃早餐不但有益健康,也能幫助減肥。
麻省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Medical School)曾經就飲食習慣和肥胖之間的關係,找來499名參與者,進行為期1年的研究,結果發現早上跳過早餐,跟肥胖有著顯著的相關。經常不吃早餐的人(受測期的75%都沒有吃早餐),比起固定會吃早餐的人(受測期的95%都有吃早餐),肥胖風險高出4.5倍。
為什麼不吃早餐容易導致肥胖?人體在早上開始啟動新陳代謝,這時候吃進的熱量,比較容易消耗掉。不吃早餐的人,為了維持所需基本熱量,晚上會比較容易飢餓,甚至還會吃宵夜;然而,人體在晚上是處於休息狀態,很多有助消耗熱量的內分泌都會減少,這時候吃進的熱量,或是不容易消耗,或是不為細胞所吸收,更容易積存在體內,形成肥胖。
少量多餐,降低肥胖機率
不過,除了要吃早餐,吃對早餐也很重要,最好選擇低GI的食物,含糖量低、纖維含量高、消化速度較緩慢,攝取後的血糖濃度波動小,不容易產生飢餓感,下一餐就不會想吃更多。
這項研究同時也發現,少量多餐(每天吃超過4次或以上)的人比一天只吃3餐或以下者,少了45%的肥胖機率。原因是,一天內用餐次數如果很少,通常一次會吃很多,引起胰島素快速增加,導致血糖以脂肪形式儲存。
吃太快容易發胖
另外,進食速度太快,也是促成肥胖的隱憂。那是因為當我們在進食時,大腦是需要時間來接受「吃飽了」的訊息;吃太快時,當大腦還來不及反應,我們就已經吃過量了,當然就可能發胖。
美國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教授凱瑟琳.曼蓮森(Kathleen Melanson),曾比較吃飯速度不同的人吃東西的量,結果發現,吃飯速度快的人每分鐘會吃下約88克的食物,中等速度的人每分鐘可吃下約71克,而吃飯速度慢的人每分鐘只能吃下約57克。
《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曾經刊登一篇日本的研究,指出吃東西愈快或是一定要吃到飽才停止的人,發胖的機率要比正常人高出3倍之多。
要放慢進食的速度,最好的方式,就是細嚼慢嚥。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研究也印證了,如果將每次咀嚼的次數提高為平時習慣的兩倍,隨著吃東西的時間延長,大腦真的有充分時間可以感應到「吃飽了」,食量就會比平常減少15%。
另一個日本的研究,則是針對一群平均用餐時間為17分又12秒的人,在使用節拍器計算的方式下,咀嚼次數每分鐘增加到88次,用餐時間比平常增加將近1倍,而他們所攝取的平均食量,從693克降到528克。
進食時,不但要慢慢的吃,還要細細的咀嚼,這樣不但能夠充分感受食物的風味,還能增加飽足感,讓人不會吃進過量的食物與熱量,降低肥胖的機率。
減重手術後的飲食習慣
對於本身已經有肥胖問題的人,要改變飲食習慣,其實並不容易;特別是那些習慣用暴飲暴食紓解壓力的人,對食物更是沒有抵抗力。這時,透過減重手術改變胃腸道結構或是容積,便提供了改變飲食習慣的契機。
從事減重手術後,病人必須讓自己的飲食習慣符合以下幾個原則:
一、進食速度必須放慢:手術會改變食量,以前可以吃兩個便當的人,術後可能吃不到半個便當就有飽足感,那是因為胃容量變小了。如果進食速度太快,容易導致噁心、暈眩等不舒服的感覺,所以一定要放慢進食速度,最好每次有30分鐘的用餐時間。
二、少量多餐:因手術後食量變小,通常很自然就會調整為少量多餐。不過,即使是「少量」,「吃什麼」還是很重要,如果病人還是選擇高熱量的食物,減重效果就會不夠理想。
三、充分咀嚼食物:手術之後,大塊食物會讓病人的腸胃很不舒服,因此,隨著進食速度放慢,吃東西也一定要充分咀嚼,才能下嚥。
四、避免多油、多糖食物,補充高蛋白食物:病友術後還是吃高熱量的多油、多糖食物,除了會帶來腸胃的不適,也會影響減重效果;因此,必須遠離這一類食物,而高蛋白食物有助於身體的修復,可以適量補充。
五、補充綜合維他命:進行減重手術後,會影響腸道對於營養素的吸收,為避免微量營養素不足,必須定期補充綜合維他命。
我常跟病人說,減重手術是一種改造和重建的工程,醫師能做的是,幫你改造和重建你的胃腸道系統,而病人本身也要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如果術後在飲食上依然故我,可能達不到預期中的手術成效。
果汁、湯品熱量高,也要節制
像有的病人術後回診,就向我抱怨:「醫師,我明明食量變小了,為什麼體重還是掉得這麼慢?」經過我仔細詢問,發現問題還是出現在病人的飲食習慣上。
比方說,因為術後無法吃進太多食物,可是還是愛吃,於是就轉換食物攝取的方式,把固體變成液體,喝很多果汁、湯品。這些雖然是液體,但是果汁含糖量高,湯品更是高熱量食物,食量看似變小,但還是攝取了很多熱量,難怪體重不太容易降下來。
因此,病人做完減重手術後,必須徹底改變心態,不再透過食物紓壓和滿足,才能夠有效減肥。像我就有病人在術後,變得愛看食譜、烹飪節目,透過視覺上的滿足,轉化口腹之慾,有助於減輕他們對食物的依賴。
如果長期的飲食習慣實在沒有辦法更改,有時候我會安排病人接受心理師的增強自我控制能力課程與訓練,讓他們重新塑造好的飲食習慣。
國際醫療的起點
蔡長海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
自一九八○年創立以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就以培育卓越人才、發展前瞻性研究、提供高品質與人性化醫療為使命,希望為醫界樹立典範,進而提升國際影響力。
時至今日,面對全球化的趨勢,也為因應二十一世紀醫療環境的挑戰,我們更把發展整合醫療中心視為二○二○年的願景目標之一,希望透過提供整合型全方位與個人化的醫療服務,帶領台灣醫療產業邁向世界舞台,發揮國際影響力。
為了落實這個願景,我邀請國際減重手術權威黃致錕院長加入中醫大附醫,並成立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從這裡出發,為台灣打造一個別有特色的高產值醫療服務。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Lancet》二○一六年的研究,二○一四年全球有超過八分之一的成人屬於肥胖,至二○二五年將增至五分之一,全球肥胖人口首度超越過瘦人口。
有鑑於此,黃院長一手主導成立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整合減重、糖尿病、形體外科、抗衰老以及精神科等內、外科醫護團隊,提供全方位的醫療照護。
這支台灣前所未有的醫療團隊,跨域整合代謝醫學中心與形體醫學中心,成員涵蓋內外科醫師群、個案管理師、營養管理師、臨床心理師、體能管理師、護理管理師、策略管理師等,提供各式病人所需的照護,預計一年就可服務一千人次的國內、外減重代謝手術病人。
以二○一六年來說,從四月開始,就有二十餘例國際病人來台進行手術,分別來自新加坡、澳門、香港、菲律賓、中國、巴基斯坦等地。
過去,減重手術只針對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0的病態型肥胖,但實際上,它的效果不僅改變病人外型,也連帶解決因肥胖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問題。2011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將減重手術納為糖尿病治療的一環,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也在2016年6月發表《手術治療糖尿病專家指引白皮書》,提到若透過口服或針劑藥物治療,仍無法有效控制第二型糖尿病血糖問題,便可採用減重手術治療糖尿病。
以代謝手術治療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已成為全球醫界共識;對病人來說,相較於過去必須長期服藥或為併發症所苦,代謝手術可以節省龐大醫療費用支出,且手術後疼痛感低,術後兩天即可出院。
在台灣,衛生福利部於2016年援引國民健康署的資料指出,目前全球約有4億2,200萬人罹患糖尿病,而在台灣,18歲以上國人的糖尿病盛行率是11.8%,也就是全台約有227萬位糖尿病患,且糖尿病也排名全台10大死因第5。依照這個比例換算,大約每1小時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
黃院長素有減重代謝手術教父之名,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讓許多為肥胖、糖尿病所苦的病人,都能得到最好的照護。
我相信,減重代謝手術不僅將是未來台灣醫療的亮點,讓更多民眾擁有健康的身體與生活,更將在國際醫療產業中,成為一項深具特色且高產值的醫療服務,黃院長和他所帶領的團隊功不可沒。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