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第一,千萬不要同時做四、五項嘗試。如果你要嘗試多個方向,一次最多嘗試一到兩個。
圖片來源:PEXEL,CC0 Licensed.
我見過很多創業者,一種是創業者的執行力很強,不會特別考慮戰略;另一種是大公司的創業者,對長遠未來看得很清楚,弱項在於執行力,常常不做或不在乎做一點眼前實際執行細節的事。實際上,最好的創業者,是介於兩者之間的。
即使你想出最完美的模式,也不見得在當下的市場環境派上用場,或不見得是實用過程中成長率最高的。比方說,沃爾瑪的直營模式,在生意本質、利潤、消費者服務等各種角度上衡量,都要比加盟制好得多,但是當時整個中國市場都在跑馬圈地,很少的投入就能夠加入家樂福,所以家樂福就比沃爾瑪拓展得更快、資本效率更高。
創業最大的優勢—尤其在早期—就是不怕死,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然而,我們做很多事情時,都會顧慮已有的投入—我已經獲得5,000 個用戶,已經花了那麼多錢、那麼多時間,所以我要繼續往前衝。傅盛一開始做可牛圖片,也做出了流量,後來發現不對,就果斷切換到他熟悉的安全市場。後來,獵豹瀏覽器的規模做到比較大的時候,他發現在國內瀏覽器市場跟360 競爭,基本上沒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又果斷切換到海外市場去發展。
創新工場投資的公司「要出發」,在最早期的階段挺小資的,想做一個比較貴的、針對飯店和旅行的購物行程,最後發現這種打法行不通,無論是購買頻率或客單價都有問題,最後直接把原來的東西全扔了。第一階段連自有流量都不做了,直接轉去做周邊遊,並且為當時巨大的團購和網購流量供貨。
51 用車的創始人,之前花了很長時間做一項專案,後來他卻選擇徹底轉型。我不評價那個轉型到底對不對,但所有創業者都要記住一件事:在早期階段和天使階段,真正的目的是什麼?一定要從自己的優勢出發,切入點、打法等,這些東西沒有不可以改變的。
看到這裡,很多人又會產生新的疑問:你讓我們在創業時一定要專注,現在又說什麼東西都可以改變,這兩者要如何平衡呢?其實,如果我能夠給出一個標準答案,那人人都能成功了。不過,這裡有一些大致上的基準可以把握。
創業時的準則
第一,千萬不要同時做四、五項嘗試。如果你要嘗試多個方向,一次最多嘗試一到兩個。
第二,進行每項嘗試的時候,一次性投入足夠多的資源把它給打透。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你不知道某個打法好不好,其實有兩種可能性,一個可能性是它真的不好,另外一個可能性是你做得根本就不夠深入,所以你壓根兒就不知道它好不好。這也是不要同時進行多項嘗試的原因,你同時進行了多項嘗試,就不能保證每項嘗試都能夠真正打透。
處於天使輪和A 輪階段的創業者,每隔一段時間都要三省吾身,想想自己真正的目標是什麼?不要只是機械式地陷入日常運作中,陷入當下的市場和做法裡,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深刻思索和反省自己所有的打法。
反省不代表一定要改變,有90%的創業者反省完了之後,發現自己做的是對的,不需要變動,但別忘了時刻反省這件事。
(本文摘自《創業就是要細分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