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我認為子女的才華無法以現行考試制度來衡量,分數不能代表能力的程度。孩子的成長是漫長的過程,父母需要耐心的觀察與支持,才能發掘孩子的各種長處和才華。
圖片來源:unsplah,CC0 Licensed.
有人問我,我的兩個女兒這麼有才華,我是怎麼培養的?
我想用另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你認為子女的才華要如何衡量?
除了升學考試之外,台灣有各式各樣的評量測驗與證照考試,以前流行考托福,現在是多益和全民英檢,因應這些考試型的測驗,坊間有各種補習班標榜能以有效的方式獲得高分,因為分數代表了評量的結果,於是學子們為了獲得高分,一窩蜂擁入補習班。
你也是用分數來衡量子女嗎?
我認為子女的才華無法以現行考試制度來衡量,分數不能代表能力的程度。
大女兒貝思在中學時期曾經為了參加台北市英文演講比賽,全心投入,自己撰寫演講稿,後來拿到第一名,但是升學考試的運氣卻不佳,讓她倍覺挫敗。現在回想起來,可見考試只是短時間的片段取樣,而不是全面性的衡量,對於子女的才華衡量,需要更多的耐心與觀察。
以貝思為例,我和太太發現她在成長時期喜歡畫漫畫,常常用圖像來表達想法;她也熱愛音樂,常彈琴作曲自娛,還組過樂團;雖然她有領導與溝通的能力,卻不想出鋒頭──這些才華都不是考試可以衡量的。
現在數10年過去,貝思成了電影導演,或許可以用另一種看法,來描述她成長時期的這些特質,兩相對照,十分有意思。
貝思喜歡畫漫畫,所以拍電影時很會畫分鏡圖;她喜歡音樂,所以會作曲配樂;她有領導能力,所以在拍片現場能掌控全局──這些成長時期培養的才華,最終都成為她日後發展專業的助力。只是,父母無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洞燭機先,預測子女的未來,只能默默的全力支持。
我並不反對考試,只是認為考試的結果並不能代表一切,千萬不要陷入分數的糾結或迷思中。孩子的成長是漫長的過程,父母需要耐心的觀察與支持,才能發掘孩子的各種長處和才華。讓我們成為孩子的忠實粉絲,為他們的青春歷程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