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大人眼中的乖小孩,是聽從父母師長的話、不違逆大人,對成人命令深信不疑的服從,然而這些對孩子而言真的是好的嗎?但其實孩子成長時期「乖與不乖」跟「對與錯」沒有絕對的關係,有時候有點不乖反而讓我們學習更多。

圖片來源:unsplah,CC0 Licensed.
《乖孩子的傷,最重》這本書提到,大人眼中的乖小孩,是聽從父母師長的話、不違逆大人,對成人命令深信不疑的服從;這些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即使違背真實心意,仍強迫自己要聽話,只為了成為父母師長眼中的乖小孩。
不知道你對上述說法有何感想?我覺得父母不該將孩子當成財產,命令他們聽從自己的話,或為他們決定未來,每次我在報上看到有大人帶著小孩自殺,心中總是十分難過,而且不平,大人其實沒有權利做這樣自私的決定,我們只是孩子的「管理者」,而不是「擁有者」,因為他們是生命,不是物品。
我很幸運,因為兩個女兒都不是傳統的乖小孩,所以,我和太太也不用做傳統的家長,當她們做了一些師長眼中有點「不乖」的事情時,我和太太大都會先了解來龍去脈,然後以討論的方式來處理,而且不會立即「選邊站」。
舉例來說,二女兒貝寧在國中時騎著單車到學校操場玩,被老師斥責,因為學校規定不能在操場騎單車,不服氣的貝寧立即回說:「為什麼老師可以開車穿越操場,我卻連騎單車都不行?」這個舉動當場激怒老師,認為貝寧態度不好,不服從師長命令,繼續狠狠的訓了她一頓,倒是貝寧的班導師能夠理解。
我和太太對於這種事情會先同情一下孩子,安撫一下受傷的情緒,跟她說:「別人的錯我們管不了,我們先要確定,自己不要再犯錯就好 !」樂觀的孩子很快就能釋懷。
只是這樣的例子在台灣不但司空見慣,而且反覆上演,大女兒貝思就曾經對督學到校視察前、老師要學生藏參考書這件事不以為然,這些言行不一、你我皆知的小事,對於成長中的孩子可能是頭條大事,做父母的只能不斷傾聽與溝通,陪伴孩子度過成長的碰撞期。
現在回想起來,孩子成長時期「乖與不乖」跟「對與錯」其實是兩回事,沒有絕對的關係,甚至,小小的「不乖」反而成為事後難忘的回憶。
【書籍資訊】
《星空下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