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大人眼中的乖小孩,是聽從父母師長的話、不違逆大人,對成人命令深信不疑的服從,然而這些對孩子而言真的是好的嗎?但其實孩子成長時期「乖與不乖」跟「對與錯」沒有絕對的關係,有時候有點不乖反而讓我們學習更多。
圖片來源:unsplah,CC0 Licensed.
《乖孩子的傷,最重》這本書提到,大人眼中的乖小孩,是聽從父母師長的話、不違逆大人,對成人命令深信不疑的服從;這些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即使違背真實心意,仍強迫自己要聽話,只為了成為父母師長眼中的乖小孩。
不知道你對上述說法有何感想?我覺得父母不該將孩子當成財產,命令他們聽從自己的話,或為他們決定未來,每次我在報上看到有大人帶著小孩自殺,心中總是十分難過,而且不平,大人其實沒有權利做這樣自私的決定,我們只是孩子的「管理者」,而不是「擁有者」,因為他們是生命,不是物品。
我很幸運,因為兩個女兒都不是傳統的乖小孩,所以,我和太太也不用做傳統的家長,當她們做了一些師長眼中有點「不乖」的事情時,我和太太大都會先了解來龍去脈,然後以討論的方式來處理,而且不會立即「選邊站」。
舉例來說,二女兒貝寧在國中時騎著單車到學校操場玩,被老師斥責,因為學校規定不能在操場騎單車,不服氣的貝寧立即回說:「為什麼老師可以開車穿越操場,我卻連騎單車都不行?」這個舉動當場激怒老師,認為貝寧態度不好,不服從師長命令,繼續狠狠的訓了她一頓,倒是貝寧的班導師能夠理解。
我和太太對於這種事情會先同情一下孩子,安撫一下受傷的情緒,跟她說:「別人的錯我們管不了,我們先要確定,自己不要再犯錯就好 !」樂觀的孩子很快就能釋懷。
只是這樣的例子在台灣不但司空見慣,而且反覆上演,大女兒貝思就曾經對督學到校視察前、老師要學生藏參考書這件事不以為然,這些言行不一、你我皆知的小事,對於成長中的孩子可能是頭條大事,做父母的只能不斷傾聽與溝通,陪伴孩子度過成長的碰撞期。
現在回想起來,孩子成長時期「乖與不乖」跟「對與錯」其實是兩回事,沒有絕對的關係,甚至,小小的「不乖」反而成為事後難忘的回憶。
【書籍資訊】
《星空下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