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大人眼中的乖小孩,是聽從父母師長的話、不違逆大人,對成人命令深信不疑的服從,然而這些對孩子而言真的是好的嗎?但其實孩子成長時期「乖與不乖」跟「對與錯」沒有絕對的關係,有時候有點不乖反而讓我們學習更多。
圖片來源:unsplah,CC0 Licensed.
《乖孩子的傷,最重》這本書提到,大人眼中的乖小孩,是聽從父母師長的話、不違逆大人,對成人命令深信不疑的服從;這些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即使違背真實心意,仍強迫自己要聽話,只為了成為父母師長眼中的乖小孩。
不知道你對上述說法有何感想?我覺得父母不該將孩子當成財產,命令他們聽從自己的話,或為他們決定未來,每次我在報上看到有大人帶著小孩自殺,心中總是十分難過,而且不平,大人其實沒有權利做這樣自私的決定,我們只是孩子的「管理者」,而不是「擁有者」,因為他們是生命,不是物品。
我很幸運,因為兩個女兒都不是傳統的乖小孩,所以,我和太太也不用做傳統的家長,當她們做了一些師長眼中有點「不乖」的事情時,我和太太大都會先了解來龍去脈,然後以討論的方式來處理,而且不會立即「選邊站」。
舉例來說,二女兒貝寧在國中時騎著單車到學校操場玩,被老師斥責,因為學校規定不能在操場騎單車,不服氣的貝寧立即回說:「為什麼老師可以開車穿越操場,我卻連騎單車都不行?」這個舉動當場激怒老師,認為貝寧態度不好,不服從師長命令,繼續狠狠的訓了她一頓,倒是貝寧的班導師能夠理解。
我和太太對於這種事情會先同情一下孩子,安撫一下受傷的情緒,跟她說:「別人的錯我們管不了,我們先要確定,自己不要再犯錯就好 !」樂觀的孩子很快就能釋懷。
只是這樣的例子在台灣不但司空見慣,而且反覆上演,大女兒貝思就曾經對督學到校視察前、老師要學生藏參考書這件事不以為然,這些言行不一、你我皆知的小事,對於成長中的孩子可能是頭條大事,做父母的只能不斷傾聽與溝通,陪伴孩子度過成長的碰撞期。
現在回想起來,孩子成長時期「乖與不乖」跟「對與錯」其實是兩回事,沒有絕對的關係,甚至,小小的「不乖」反而成為事後難忘的回憶。
【書籍資訊】
《星空下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