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時隔一年,幾經生死,我覺得是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了。」復旦大學一位罹患乳腺癌的教師于娟,自知死期不遠,忍著病痛,像寫論文一樣,仔細分析自己為什麼會得癌症。在病床上讀到這篇文章的我,更是心有戚戚焉。李開復博士在五十二歲生日前,被醫生宣判得了第四期淋巴癌...
編按:李開復博士在癌症降臨之前,事業成就可說一帆風順,在五十二歲生日前,被醫生宣判得了第四期淋巴癌,終於放下熱愛的工作,被迫補修死亡學分。在濾泡性淋巴癌的病房裡,在生死大惑的拷問之下,新的領悟,一一開啟。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在癌症裡,整整掙扎了一年,人間極刑般的苦痛,身心已經摧殘到無可摧殘。
「時隔一年,幾經生死,我覺得是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了。」復旦大學一位罹患乳腺癌的教師于娟,自知死期不遠,忍著病痛,像寫論文一樣,仔細分析自己為什麼會得癌症。在病床上讀到這篇文章的我,更是心有戚戚焉。
她寫道:「我在癌症裡,整整掙扎了一年,人間極刑般的苦痛,身心已經摧殘到無可摧殘。」她在自身遭受病痛摧殘時,還能想到「哪怕是為我最憎恨討厭的人」,都要幫他們免受相同的痛苦,讓我很敬佩。可惜于娟最終還是離世而去,留下了<為啥是我得癌症>一文,讓後人省思。
當時我在微博上轉貼,並回應這篇文章:「很多時候,我們不在乎、不珍惜我們的身體,只在病痛上門時怨恨痛苦。」就像大部分的病友一樣,在發現自己罹了癌之後,我急切的想瞭解癌症是怎麼發生的,身體到底需要什麼,如何維持身體健康......生病這段時間,我重拾年少時的興趣,讀了很多書,也認識了很多各方面的專家,比如鄭慧正醫師、唐季祿醫師、歐茲醫師(Dr.Oz,美國健康權威)、陳月卿、凌志軍等等。
這一次的身體大罷工,我深刻體會到自己過去種種虐待身體的荒唐作為,雖然是依隨我心選擇的工作,但也因為對工作充滿激情與愛,不留意就會過度專注投入,疏忽了健康。「世事無常,生命有限,原來,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檢視過往我的「鐵人生活」,癌症會找上我,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別拿健康當成就的祭品

圖片來源:《我修的死亡學分》
生病以前,出門就是上車下車、開會洽公。以前網速很慢的時候,我會先下載所有需要閱讀、批示的文件,上車後就拿出電腦或手機一件件處理。別說感覺不到春夏秋冬的變化,也感覺不到與人之間的接觸。
我覺得運動浪費時間,而且長期睡眠不足,必須仰賴咖啡因提神;看起來精神奕奕,其實心理嚴重疲勞;在過去的職業生涯中,我一直篤信「付出總有回報」,所以給自己過重的負荷。而我特別得意的就是:我可以從起床到睡著之間,百分之百的投入工作。有的人會放空、發呆什麼的,我卻是忙成了習慣,無時不刻腦子裡都想著什麼事該如何處理,一秒鐘都停不下來。
倒不是仗著自己體質好,亂吃亂玩不會生病,只是在這以前,工作應酬總是忙得不可開交,更擔心的是萬一生病會誤了公事,所以哪怕只是一點小狀況,我都會趕緊吞藥。也可能是因為我「下手得早」,加上妻子先鈴一有機會也會強迫我注意身體健康,那些小病小痛往往很快就能痊癒,自然也就沒有花太多的心思在身體上。
一位曾經拚命工作,之後久病康復的朋友曾提醒我:「每個人的有效時間都是一樣多的,年輕透支了,以後就沒有了;年輕別太累,才可以細水長流。」當時,我並不很認可朋友的看法,現在卻飽嚐壓榨身體的苦果。我勸諫大家,養生和追求事業,這兩個概念是完全不衝突的。對創業者來說,或許你未必能夠達到標準的健康要求,但至少要要求自己能及格。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每天多花幾十分鐘運動、多睡一小時,會讓自己更有精神,心情更好,絕對不是「浪費了一個小時」。
其實,保持效率和維護健康是同一回事,並不是只能在工作狂與隱退的養生者之中二擇一。如今你再問我,我的建議會是:凡事沒有絕對,掌握平衡不過度。尤其奉勸年輕的朋友,睡眠、飲食、運動、壓力、正面思考,這五項應該參考前文鄭醫師的健康法則。
熟齡或體弱生病者應達到八十分,中年者最好有七十分,即便是年輕人也需要至少「及格」。以此前提下用最大的效率,努力工作成長。以健康換取成功是不智,也無法恆久的!
➢【書籍資訊】《我修的死亡學分》
➢【延伸閱讀】李開復新書「我修的死亡學分」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