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期待著自己的孩子與世界接觸,並於跌跌撞撞後,學著和自己建立友誼,希望有一天當他們真正茁壯,會懂得像我愛他們一樣,深愛著他自己。
圖片來源:pixabay 文/林靜如,律師娘
我的大兒子從出生開始,就是我親手帶大的。在他三足歲以前,我是個全職媽媽,除了有一次因為太疲累免疫力低下而病毒感染住院外,我幾乎是二十四小時跟他在一起。
有人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確實,我還記得我懷老大的時候,買了一本四十週胎兒發育大全,每週觀察他長大了幾公分,又多發育了哪些部位。
孩子出生後,我也幾乎天天上網查育兒知識,深怕自己虧待了他。九年後,意外懷了老二,我勉強還能記得預產期,但從來就記不住,自己是懷孕幾週。
然而,有次我跟老公討論到爸媽會不會偏心的問題。他認為,全天下爸媽都一定會偏心,我卻完全不認同,因為,我就無法決定,我的心要偏向哪一邊,因為,我的兩個孩子天生的氣質、個性都如此的不同,我無法多愛哪一個,也無法少愛哪一個。
駱以軍老師在新書《也許你不是特別的孩子》裏說:「每個孩子在他父母眼中,是一顆獨一無二的玻璃彈珠…而他終將隱沒更大參數的人世,如隱沒於一片彈珠海洋。」
這話說的誠實,我還記得大兒子小時候,有一些讓我驚訝的表現時,我總會覺得,他該不會是個天才吧!長大或許會出類拔萃吧!
結果,不需要等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光是進入幼兒園,我就發現,當他站在群體裡,大概只有我會看見他,因為那種一看就像是人中龍鳳的孩子,比比皆是,自己的小孩真是普通的可愛,可愛的普通。
然而,我卻因為這樣更愛他了,我知道他在我心中,不是一個有著什麼樣特質的個體,我掛念著他,就因為他是我的孩子,留著我的血脈,他不需要特別,就能擁有我最真誠無私的愛,而這份愛,因為我們共同的回憶,而更加光燦奪目。
其實,我本身是個記性不太好的人,所以即使在這個數位時代,我還是堅持每半年就會到照相館,把手機裡值得紀念的照片洗出來。
因此,我們家有好一衣箱照片,而相本上的分類就是我大兒子的年紀。一個月大、三個月大、一歲、三歲、五歲….一直到老二女兒出生,我開始躊躇著該這樣繼續下去嗎?
因為我心知肚明,在擁有老大時,自以為不會再這樣愛一個人的我,居然硬是複製了同等的愛,放在另一個人的身上。
現在的我和駱老師描述的一樣,期待著自己的孩子與世界接觸,並於跌跌撞撞後,學著和自己建立友誼,希望有一天當他們真正茁壯,會懂得像我愛他們一樣,深愛著他自己。
【書籍資訊】
《也許你不是特別的孩子》
出版日期:2019.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