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老年有老年的隱憂。我們全都知道人老了之後,神經傳導沒以前靈敏,反射會變慢。40 歲的人不是最優秀的棒球游擊手,民航公司也要求機師60 歲退休。人過了75 歲後,雙目、耳朵、記憶、關節都會開始限制自己的行動。
圖片來源:unsplash
老年有老年的隱憂。我們全都知道人老了之後,神經傳導沒以前靈敏,反射會變慢。40歲的人不是最優秀的棒球游擊手,民航公司也要求機師60歲退休。
人過了75歲後,雙目、耳朵、記憶、關節都會開始限制自己的行動。我在寫這一章時,前列腺癌正在奪走卡森醫師的性命。
儘管如此,在我們的一生,我們透過不自主(無意識)的因應機制治癒自己。此外,大腦如果沒生病,75歲的我們會比25歲時更能優雅應用相關機制。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已經知道,人類需要睿智的「馬車夫」,才有辦法平衡靈魂中「欲望」與「服從」這兩匹馬。
然而,在柏拉圖時代後二千年間,人們太常愈是思考,愈是認為理智典範的重要性勝過情緒,服從的重要性高過欲望,此種思潮到了馬克思主義與心理行為學家史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的理論時臻至高峰,要求絕對的服從與理性,排除情緒。
然而,長期追蹤證實柏拉圖的觀點才正確,無視於欲望與情緒十分危險。法國大革命美好理性的啟蒙運動大約只維持一年,接著一切就分崩離析。刻苦的馬克思主義在忽視貪婪資本主義的「欲望」數十年後,也宣告失敗。
匿名戒酒會協助人們戒酒時,則著重「心的語言」,明智運用幽默。研究指出此種方法至少理論上來講,比理性的認知行為療法有效。我們全都需要平衡服從與欲望。
然而要怎麼做?美國胡士托世代鼓吹的情緒自由,效果並未勝過嚴厲的理性主義。我們必須回到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的年代,找到中庸之道與明智馬車夫,小心融合熱情與理智。這種心靈上的平衡無法透過意志力或強制規範達成,必須透過主要發生在無意識間的不自主心理調節機制。
成功活著的考驗,也因此是學著在生活中不要有太多欲望與冒險,但也不謹慎過頭,不把自己看得太重。我們不想當過分熱衷於維持健康的瘋狂人士。
那樣的人因為希望長命百歲,放棄哈瓦那雪茄、蘇格蘭威士忌與法國美食,甚至連義大利浪漫戀情都屏棄,不斷放棄自己的熱情,到了30歲已無法判斷自己是否還活著。成功的老化不是這樣。
成功老化是在自己還有能力時開心給予,並在自己有需要時優雅的接受他人協助,在那之中還要熱衷於發展自我。
這樣的平衡,除了來自依序走過艾瑞克森的人生任務,也來自採取優雅的無意識因應機制,隨遇而安,把上帝的考驗化為好事。
出版日期:2018.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