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就是成功的企業和領導人知道如何分析與預防錯誤,失敗的人不知道,因此只能眼睜睜看著錯誤發生,然後疲於收拾善後,或是滔滔辯解
圖片來源:pixabay
四個零錯誤思維
零錯誤思維有四個重要的思考模式:
一、只要是人,就可能犯錯。
二、每一個錯誤都可以預防。
三、錯誤有不同來源和形式,每種錯誤都有專屬的改進方法。
四、企業裡的每個人都需要知道養成零錯誤的做事方法、以及建立零錯誤制度的方法。
第一個重要思維是人可能犯錯。如果亞歷山大大帝都會敗在一個看似平常的錯誤,那麼像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偶爾犯錯而造成負面後果也就不稀奇了。
但重點在於,就算犯錯很常見,只要知道會犯下哪種錯誤,就可以預防。這也就是第二個零錯誤思維。
前面提過幾個企業犯錯的例子,像柯達雖然是第一家發明數位相機的公司,但因為要保護底片相機事業,錯失數位相機事業的浪潮;諾基亞、摩托羅拉、奇異原本都是一方霸主,也因為沒有抓住趨勢而失敗,這些錯誤在事前都有跡可循。
如果繼續閱讀這本書,你會看到更多犯錯的例子,有些錯誤看似複雜,但只要透過分析、層層簡化之後,全都可以判別出犯錯的類型,這意味著所有的錯誤都可以預防。
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就是成功的人知道如何分析與預防錯誤,失敗的人不知道,因此只能眼睜睜看著錯誤發生,然後疲於收拾善後,或是滔滔辯解。我們分析許多企業的案例,發現成功的企業或領導人總是思考怎麼防止錯誤,因此,他們每天想的是企業裡的制度可以怎麼改進。
相反的,失敗的企業和領導人總是忙著處理以前犯錯所造成的後果。他們可能看到市場縮減,所以拚命想要開發新市場;或是因為在設備維護上出錯,導致產線中斷,承受龐大的損失。
當一家企業每天都疲於收拾爛攤子,長久下來,競爭力與創新自然愈來愈弱。每天都在應付錯誤的企業,遲早會變成失敗的企業。
第三個零錯誤思維是「不同形式的錯誤都有專屬的預防方法」。例如在做決策時,要考慮假設,才可以防止決策錯誤。但是在平常生活中,要分析並預防粗心大意導致的錯誤,考慮決策中的假設是沒辦法解決的。
錯誤有各種來源,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有些錯誤是程序錯誤,有些則是員工粗心大意,還有一些是領導人的決策錯誤。
當我們要防止這些錯誤時,要各個擊破,要針對錯誤的來源進行應對。不然的話,只改進領導人的決策錯誤,程序錯誤和粗心大意依然存在,一直會重覆犯錯。
第三個思維就是應用笛卡兒的第二個原則:把每個困難的問題盡可能分成很多可行且必要的小問題來一一解決。
最後第四個思維,企業要達到零錯誤,必須從上到下,從領導人到基層員工都需要具備零錯誤思維,進而建立起零錯誤方法和制度,零錯誤才能真正落實。
只有當每位員工都知道零錯誤的意義、知道錯誤可以預防,才能夠防止自己犯錯,進而防止別人犯錯,然後整個企業就都不會犯錯。當零錯誤的觀念從上而下成為整個企業的文化時,就能真正達到零錯誤的境界。
使用零錯誤方法之後,每個員工犯下的錯誤漸漸減少,發生事故的機率漸漸降低,浪費的錢減少,也不會有不當的維護,因為設備失效而造成的生產損失減少,公司就可以賺到更多的錢。
我們的資料顯示,一般公司花一元培養零錯誤員工,就會得到十元的收益。經營公司就是經營人才,當每一個人都做到零錯誤的時候,公司就成功了。
根據我們的觀察,聰明的人跟愚笨的人唯一的分別,就是聰明的人如果犯錯,都會知道要分析錯誤並進行預防,愚笨的人犯錯只知道抱怨與責怪別人。
【書籍資訊】
《零錯誤:全球頂尖企業都採用的科技策略》
出版日期:201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