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別忘了,隨時隨地,我們腦袋裡都有無數個不同的思緒,在競爭成為我們的心思。我們會「聽到」什麼,則取決於當下的需求、分心或是焦慮。
圖片來源:Pixabay
機會餵養調整好的人
根據柴嘉尼的實驗,藉由「在重要及困難的時刻打斷工作」這種做法,能將該項任務推到我們心目中的首位。當然,這種意識上的增強,不見得都能為我們的工作成效帶來重大的「突破」,或是寶貴的洞見。
但是沒有關係,只要它能東一點、西一點的提供細節,幫助想法繞出死胡同,這都是白白贈送的,而且它還有利息──讓我們愈來愈鋒利,得以辨識創意人士最渴求的「洞見的浮光略影」。正如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機會偏愛有準備的人」。
看到這句話,總是令我深思:沒錯,但是我們要如何為機會做準備?謝謝社會心理學,現在我有一個更妙的點子。我對它的解釋和巴斯德不一樣,雖說比較不那麼詩意:機會餵養調整好的人。
關於這種現象,我最偏愛小說家韋爾蒂(Eudora Welty)的說法。她在1972年接受採訪時,被問到她小說裡的對話都是怎麼來的。「你一旦投入一個故事,」韋爾蒂答道:「一切事物似乎都能派上用場,你在公車上聽到的一句話,正好是你筆下人物現在要說的話。不論你往哪兒去,都會遇到故事中的某些部分。我猜是因為你為它做了調整,合用的東西就好像被磁化一樣──如果你能把自己的耳朵想成是一塊磁鐵。」
這兒沒說的是,那些在公車上偷聽來的言論,不只讓書中人物栩栩如生,而且也有助於推進小說情節。我們選擇的資訊,不是僅僅被扔進腦袋裡的「偷聽到的對話」項目中。它還在我們對該故事的思考中、在我們的研究報告中、在我們的設計規劃中、或是我們的重大演出中,引起了陣陣漣漪。
當我們在研究〈解放奴隸宣言〉時,我們不只會對地鐵上的族裔動態更為敏銳,同時也更加意識到自己對留意的事物所產生的反應。別忘了,隨時隨地,我們腦袋裡都有無數個不同的思緒,在競爭成為我們的心思。我們會「聽到」什麼,則取決於當下的需求、分心或是焦慮。
在我認為,就研究〈解放奴隸宣言〉的案例而言,我們會更有能力聽見關於種族的內心對話,而那個對話,也能為我們的工作提供滋養。我能證明這一點嗎?不行。我不知道有誰可能做到。但那不表示沒有人會去嘗試──並且讓一個原本看不見的流程,變成可見。
【書籍資訊】
《最強大腦學習法》
出版日期:20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