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然而,我的問題並非出在選錯課。在哈佛,不管哪種科目,都要求學生寫很多報告。藉著寫報告,可以訓練學生蒐集並組織大量資訊,轉化成有系統、有邏輯的方式表達。
善用群體力量
我會遇到這個問題,其他同學也可能遇到,可不可以集結大家的力量,一起解決問題?
我從這個角度思考,想起曾經看別人使用的讀書手冊(organize study guides),也許可以拿來解決大家共同的難處。
第二天上課,我先詢問一些同學並蒐集他們的E-Mail:「這堂課要讀的文章太多,負荷過重,不如我們一個人負責讀一篇,摘錄文章概要和重點,再分享給全班。這樣好嗎?」
那是一堂有六十個人選修的課,我的辦法得到極大迴響,所有人都贊成。回宿舍後,我開始分配工作。
先擬出名單,決定由哪個人讀哪篇文章,並指定繳交報告的時間;接著,發出一封很長的E-Mail給大家,讓每個人知道自己的責任範圍,也提醒大家,如果遲交或不交會辜負其餘五十九個人的期待。
最後,我只負責組織,根本不必閱讀。這堂課的閱讀工作竟然在一週內完成了!緊接著,我整合三十篇文章的內容並加以分類,附上負責同學的姓名與聯絡方式,發給大家。
資訊透明公開,誰讀了哪一篇、內容整理得如何,一清二楚,如果覺得哪篇摘要沒做好或有遺漏,可以直接找負責的人。
全班合作的成績太好,名聲遠揚,連收到消息的學弟、學妹都還有人想跟我買這份讀書手冊。更出乎意料的是,一學期的讀書手冊不算什麼,美式足球隊還有自己的「傳家寶典」。
美式足球隊有一份世代流傳的寶典,內容包羅萬象,可以說是前輩們多年來的經驗傳承,例如:選課指引,列出所有哈佛最簡單易過的選修與必修科目,告訴大家前人多半會如何選課。
找對做事的方法
然而,我的問題並非出在選錯課。在哈佛,不管哪種科目,都要求學生寫很多報告。藉著寫報告,可以訓練學生蒐集並組織大量資訊,轉化成有系統、有邏輯的方式表達。
我大一那年不及格的幾個科目,其中之一就是寫作,而我的成績爛到連朋友都懷疑我:「你到底怎麼進哈佛的?」還好,同學告訴我,可以向學校求助。
還有這種事?我喜出望外地提出申請。學校希望培養我們的寫作能力,而不是懲罰我們缺乏這樣的能力,因此提供相應的解決辦法。
這是一項校方早有規範的付費服務,協助在課業上遭遇困難的學生度過難關。我只需要支付五、六美元,就有人教我如何寫作,我也順利過關了。
經濟學的課程有很多主題研究,學生必須針對老師丟出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通常,我無法自行完成,因此也會向同學或學校提供的導師求助。
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一生的價值
我還記得,參加哈佛面試時,主考官問了幾個問題:「你曾遭遇過什麼重大的困難?你如何面對和克服?之後,你不一樣了嗎?」
這所全美數一數二的大學,分數是基本門檻,但除此之外,他們更看重進入這所學校的學生,是否有分數之外的特長,以及面對問題的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反映在大學生活中也一樣。學習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習怎麼學習,也就是當我想做某件事時,必須知道如何找到需要的知識或資源。
剛到美國的時候,我花了一段時間適應美式食物與文化;在克服起初的不適應之後,我反倒變得很容易融入不同群體,不管和黑人、白人、黃種人,都能做朋友;後來,連課業問題,我也找到解決之道⋯⋯
即使離開校園這麼多年,也沒有教授講課,如果現在我要學習任何課程,也有無數方法,上哈佛網站、找教科書自學都可以。知識、資訊永遠都在,但怎麼找到這些資訊,就是要學習怎麼學習。
能夠有這樣的領悟,我覺得,一切要歸功於運動讓我學會相信自己。
從受傷、復健到重返球場,從日常訓練到上場比賽,讓我有勇氣相信,如果那些挑戰極限的經驗都能克服,還有什麼是我做不到的?
運動讓我變得更有自信,也更有動機與熱誠去嘗試許多曾經自以為無法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