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人的一生無法複製,但成大人所凝鍊出的價值,卻值得每個人終身追尋。
圖片來源:國立成功大學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Facebook粉絲專頁
文/蘇慧貞,國立成功大學校長
2021年是成功大學創校90週年。
一所90歲的大學,對社會的意義是什麼?90年來,我們成就了什麼?下一個90年,成大要往哪裡去?
我可以很驕傲的說——成功大學要成為世界相信的力量。這也是成大在90週年的今天要回獻給社會的「生日禮物」。
1931年元月,台灣總督府發布第一號令,宣布設立台南高等工業學校。這所學校即是成大的前身,也是台灣於大航海時代進入全球視野四百年以來,最早設立的高等工業教育學府,負有為台灣培養工業人才的時代使命。
2021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世界大學影響力總排名,成大名列台灣第一。
在時代的遞嬗中,在世代的交疊中,90年來台灣不斷前進、翻轉的社會轉型歷程中,成大人一路積極、全力奉獻。
光復初期,孫運璿先生帶領團隊,創下用5個月恢復全台80%供電的奇蹟,讓台灣從戰爭轟炸後的千瘡百孔中迅速站起來,這其中成大人的影像鮮明。當時還在學的二年級以上電機科、機械科學生,早上到現場參與電力工程,發現困難,下午回到教室繼續學習解決問題,然後再回現場驗證,以實作方式,修復了一座座的電廠。
此外,無論是與基隆港務局合作,開創我國水工模型試驗第一個成功事例,或是協助大甲溪流域的測繪,以為該流域系列電廠的建置奠基,以及發展國內大學獨一無二的航太科技實驗場——航空太空科技研究中心,又或者是台灣鐵路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國家重大建設,成大培育的人才無役不與,前仆後繼。近年來更在2015年登革熱疫情、2016年台南地震救災、2020年新冠肺炎對台灣造成衝擊時,在許許多多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關鍵時刻,成大人一路以來始終與台灣同行,挺身而出,勇於承擔。
展讀本書中一位位成大人的生命經驗,看到的正是一代代成大人的奮進縮影。每一位都是台灣百年發展軸線上的典範座標,描繪出大時代的悠遠景深。
雖然他們的人生獨一無二,無法複製,但在時代的輪轉中,他們所凝鍊出的價值,卻是值得每個人終身追尋。
包括與時俱進、播種、膽識、永續、眼光、志氣、看得遠、創新、承擔、共好共贏、守護,以及掌握時代的脈動,成為一名造局者,或者要求自己無論環境如何變化,始終堅持要做一個點燈的人。這些價值,不僅定義了成大人的生命內涵,更立體展現了成大人樸實無華、藏行顯光的精神,標誌出時空中的縱深與向度。
這樣的價值和使命,如果深刻留存在每一個畢業生的心中,那麼各個方位、角落出現的成大人就是社會中有意義的存在。
是從心底願意承擔、想要有所改變,才得以想像未來;是自肺腑願意負責、想要有所貢獻,才能夠成就目標,帶來影響。回顧過去、凝視現在與望向未來,成大將持續且積極回應所被給予的機會與獲得的支持,不斷努力成為讓城市感動、國家驕傲、世界相信的力量。
——摘自蘇慧貞〈成為世界相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