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2018年5月17日,漢光演習預演,中華民國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簡稱航特部)上兵秦良丰,在台中清泉崗執行空降跳傘操演時,從1300英尺(約396公尺)高空墜落地面。意外,是怎麼發生的?
圖片來源:Pexel
「感謝老天爺把良丰又送回來給我!我還要感謝台中童綜合醫院把良丰給搶救了回來!」秦良丰的父親秦天人說。
2018年5月17日,漢光演習預演,中華民國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簡稱航特部)上兵秦良丰,在台中清泉崗執行空降跳傘操演時,從1300英尺(約396公尺)高空墜落地面,到院前是心肺停止(OHCA)的狀態,經過童綜合40天的搶救與急性期的治療,再由三總接手後續療程與復健工作。原本幾近全癱的秦良丰,現在已經能夠靠著輔助器材練習走路。
「這可以說是醫療史上的奇蹟,」童綜合總院長童敏哲說。而這段「奇蹟」的歷程,讓秦天人數度拭淚、哽咽,表達對童綜合的感謝。
童敏哲回憶,那天是白沙屯拱天宮媽祖一年一度為期8天7夜進香行程的登轎日,每年進香活動期間,童綜合都會派醫護與救護車隨行,為近10萬個「香燈腳」提供醫療協助與處置。
凌晨,他率隊恭送媽祖登轎後,清早回到家,準備稍事休息,忽然手機鈴聲響起。
是國防部長官打來的電話。
「我們的傘兵從1300英尺的高空墜落,現在在貴院急救中,麻煩請多關照……」
「1300英尺」、「墜落」、「在我們醫院急救」……,已經相當疲憊的童敏哲只剩直覺思考:1300英尺,比101大樓還高,重力加速度,墜落後撞擊地面的力量,如同被急駛中的高鐵撞上,人怎麼可能還活著在我們醫院接受急救?
來不及換洗身上的衣服,他立刻趕回醫院了解情況。
童綜合急診醫學部醫師鄭閔瑋,是秦良丰發生意外當天,在現場支援的醫療團隊其中一位。
「前輩告訴我,傘兵降落後,可能有些擦挫傷等外傷需要做進階處置,不太會有重大事情發生,」他說,「那時候我剛升任總醫師,第一次參與支援漢光演習,前輩事前的經驗分享讓我安心不少。」
意外總是突如其來。
清點完該準備的醫療器材與設備,清晨4點多,鄭閔瑋搭著救護車到台中清泉崗基地,此時基地外圍已有不少軍事迷徹夜守候,等著捕捉軍事預演的盛況。只是,演習視同作戰,一般人無法靠近演習區,即使是支援單位也只能在警戒區外待命,無法進入演習現場。
隨著天色漸明,大約五點多快六點時,C-130運輸機抵達清泉崗機場上空。
原本,此刻的畫面應該是,一個個傘兵從軍機中跳出,高空傘花朵朵開,最後安全降落。沒想到,第三個跳出來的傘兵主傘未開,整個人直線下墜。
「出事了!出事了!快點走,出事了!」醫療團隊中曾經參與過演習的人,很快反應過來,提醒大家火速前往出事地點。
沒有看見預期中的畫面,卻目睹了意外發生的一瞬間,鄭閔瑋沒有太多遲疑,立刻搭上救護車,一邊思考接下來可能面對的情況,以及自己應該如何處理的步驟。
在快到秦良丰落地處前,看到軍方的醫官正在為秦良丰做CPR,「當時我心裡有個念頭一閃而過:在做CPR?那位傘兵還活著嗎?」鄭閔瑋說。
不久後,一行人抵達現場,醫官已經將秦良丰身上的裝備與衣服全部卸下,圍上頸圈,並插管維持呼吸道和建立靜脈注射管線,交接給鄭閔瑋。
緊接著,鄭閔瑋便依自己在急診室的急救經驗,先對患者進行「高級外傷救命術」,從呼吸道及頸部保護(Airway)、維持呼吸及通氣(Breathing)、循環及出血控制(Circulation)、意識狀態及神經學檢查(Disability)、全身檢查及環境控制(Exposure),依照A、B、C、D、E的順序逐一評估、穩定傷勢。
透過聽診,鄭閔瑋發現,秦良丰的左側肺部呼吸音減弱,研判是落地時,胸腔遭受到劇烈撞擊導致張力性氣血胸。由於病人當下沒有自發性呼吸心跳,必須立即進行胸部穿刺減壓,以利CPR過程中血液能回流至心臟,並提升肺部通氣,減少腦部缺氧的情形。
「腦部缺氧會造成腦細胞損傷,若持續缺氧4到6分鐘還可能造成腦死,即使救回一命也可能變成植物人,」鄭閔瑋立即向護理師要來一根粗針,直接插入秦良丰的胸部肋膜腔,讓氣體排出,解除對心臟血管的壓迫。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秦良丰在2018年的漢光演習時,意外從空中墜落,一度昏迷、癱瘓,卻始終堅持復健。他堅持不放棄的態度,讓總統蔡英文(左)不僅曾在臉書上藉以表達對國軍的敬佩,也曾親往醫院探視。中為童綜合副董事長童瑞龍。
成功減壓後,鄭閔瑋立即將秦良丰送上救護車,到醫院進行後續急救與治療。一路上,鄭閔瑋、軍醫官與護理師3個人在搖晃的救護車上,輪流做CPR、擠壓人工復甦球。
10多分鐘的路程,對當下的鄭閔瑋來說,卻好像幾個小時那麼長。
終於,救護車從清泉崗基地開到童綜合急診部,由航空醫療救援中心執行長盧立華接手繼續搶救;約莫5分多鐘,秦良丰從到院前心肺停止、瞳孔放大的狀態到恢復自主呼吸與心跳;再經過全身電腦斷層檢查與處置等一系列急救流程,昏迷指數由3分恢復到7分,最後送往加護病房。
童敏哲回到醫院時,秦良丰已進入加護病房做後續治療。緊接著,他便遭到一連串的媒體採訪轟炸,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麼秦良丰能夠奇蹟生還?
從客觀條件分析,童敏哲點出幾個要件。
首先,儘管當時秦良丰的副傘吃風不足,但是對於減緩落地速度還是有幫助。
其次,軍隊「五點著陸」的精實訓練,讓傘兵在發生危急狀況時,知道如何緩衝下降速度以減少傷害。
再者,秦良丰墜落點剛好在草叢區,吸收部分墜下的衝擊力,加上他身上背的裝備做為緩衝,又減少了部分直接落地的傷害。
除此之外,童敏哲認為,秦良丰還很年輕,身體強健,加上強韌的生命力,都是他能康復的原因。
從醫療技術分析,童敏哲指出,秦良丰能夠幸運生還,現場的急診醫師立即施行「到院前急救處置」,並施以CPR,保持秦良丰的腦部血流供應,到院後搭配進階的復甦至恢復生命徵象,壓縮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才是關鍵因素所在。
奇蹟,從來不只是奇蹟。
「這全靠經驗的累積,」鄭閔瑋指出,醫學院畢業,進入童綜合,從PGY(不分科住院醫師)開始接受完整的訓練,快速累積自己的臨床經驗,「童綜合急診部有個特點,就是『手把手的教學』,住院醫師在看診治療患者時,一定有主治醫師在身邊,適時提供建議或事後再討論、分享經驗,這對累積臨床經驗很有幫助。」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童綜合與三總召開跨院醫療整合會議,共同討論秦良丰的治療計畫,使其獲得完善照護。
鄚閔瑋補充指出,「看診時,住院醫師有獨立思考與判斷病症治療的空間,一旦遇到技術性問題,則主治醫師會適時提供指導,讓住院醫師不用擔心會發生醫療糾紛而不敢看診,反而能勇於面對各種病症的挑戰。再加上在急診部擔任住院醫師期間,1年治療約2000個病例、3年就有6000多個病例,在遇到秦良丰事件如此緊急的時刻,雖然只是第4年擔任總醫師,也能做出正確判斷,成功搶救生命。」
然而,人救回來、送進加護房病,挑戰才正要開始。
4個小時的緊急搶救結束後,秦良丰的意識與生命徵象仍舊起伏不定。
昏迷指數回到7分、8分,開始對聲音有微弱反應,但他的主治醫師、童綜合神經外科醫師金若屏說:「秦良丰的傷勢不輕,除了高位頸椎脊髓損傷,腦內還有點狀出血、脾臟出血,以及腰椎壓迫性骨折、跟骨骨折的情況,而人從高空重摔落地,很多人體急性損傷症狀是到後來才會慢慢出現。」童綜合的腦神經外科、胸腔外科等醫療團隊,全員繃緊神經備戰,擔心隨時會有狀況發生。
果然,當天下午,秦良丰出現血壓低、心跳快的出血性休克症狀,醫療團隊研判應該是體內有出血的情況。檢查後發現,秦良丰的左臀部大腿異常腫大,應該是高速墜地撞擊後,左臀動脈壁全層破裂,在血液恢復循環後出現假性動脈瘤,導致血液大量流失。醫療團隊緊急為他進行血管攝影,做血管栓塞與輸血治療,血壓才慢慢穩定。
經過8個小時、進行各種急救措施後,秦良丰的張力性氣血胸、出血性休克與神經性休克等危急狀況逐漸改善,生命徵象也開始逐漸趨於穩定。
當秦良丰的父母親前往探視時,他會流淚,用微弱的氣音對父母說「對不起」,還要爸爸、媽媽抱抱他……
那樣的場景令人心疼,卻也令人欣慰,畢竟能夠有這些反應,代表秦良丰的整體情況逐漸好轉,對醫療團隊是相當大的鼓舞。
但他最嚴重的傷勢——高位頸椎脊髓損傷,醫療團隊十分憂慮。
金若屏說:「秦良丰從高處墜落時,第二頸椎挫傷,導致人雖然清醒了,但四肢無法動彈,只能靠著眨眼、閉眼,來配合醫療團隊的指令。」
脊髓損傷會造成不同程度的運動或感覺功能喪失,未來是不是會因此癱瘓?醫療團隊、秦良丰的父母,以及他自己,都憂心不已。
這個時候,依照流程,應該把秦良丰送到國軍所屬的醫學中心三總治療,但「秦良丰是在童綜合搶救回來的,家屬對於醫院的治療比較有信心,也願意配合,」金若屏說,「所以我們順應家屬的要求,讓秦良丰留在院內進行階段性治療,等狀況穩定再轉到三總。」一留,就是40天。
「秦良丰的案例放眼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金若屏說,「我們醫院從院長、副院長到神經內外科、胸腔科、急診醫學部等相關科別,召集主任級主管10多人,每天召開1、2次會議,如果有情況還會再加開會議,就是希望找出最合適的治療對策。」
為了減少秦良丰長時間插管的痛苦與感染的風險,可以早一點復健恢復體力、脫離呼吸器,我們做了以氣切取代插管的決定。
「一日氣切,終生氣切」這類「都市傳說」在坊間頗為流行,但,真的是這樣嗎?
金若屏說:「氣切對病人是有益的。」
氣管內管長度約30公分,若長時間插管,因管子從嘴經過咽喉再一路放置到氣管內,此處神經密布,容易造成病人不適,還有感染與併發症的風險;但若改用氣切,再配合全人醫療,也就是由營養師、藥師、心理師、語言治療師、復健師、呼吸治療師、中醫與專科護理師等,跨科別的醫護人員共同參與治療,就能有效改善病人癒後狀況。
金若屏強調:「我們不是因為秦良丰事件受到媒體關注才這樣做,任何一位病人的治療只要必須橫跨三種科別,都適用全人醫療。」
3週過去之後,正常人的昏迷指數是滿分15分,秦良丰已經回復到11分。
至於讓醫療團隊擔心的頸部第二節至第四節的高位頸椎脊髓損傷,經過詳細檢查,確認只有局部受損,而非神經斷裂,醫療團隊判斷不需要開刀治療,未來只要長時間復健就有機會復原。
由於神經自我修復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在秦良丰住院期間,院方借助各種藥物與營養,希望能輔助提高受損神經功能自我修復的能力。於是,到第五週時,秦良丰已經可以做到抬頭、點頭等動作,而醫院的呼吸治療師也開始訓練他自主呼吸。
「最讓人開心的,是一般加護病房的病人或多或少都會因為感染而發燒,但是在護理團隊的細心照護下,秦良丰完全沒有發燒的情況,」金若屏自豪地說。
經過40天的急救與治療,秦良丰靠著強韌的生命力及意志力,奇蹟般甦醒與好轉。隨著情況逐漸穩定,在醫療團隊評估及家人同意後,童綜合完成階段性治療,轉由三總接手後續治療及復健;而在離開童綜合時,他除了微笑點頭,還用氣音向醫師道謝。「那個個性陽光的兒子又回來了,」秦天人感動地說。
到2022年年初,秦良丰不但能說話、寫字,還能自己進食、使用手機、滑動輪椅,甚至還能靠著外骨骼輔助器材練習走路,並且可以靠四腳枴杖短距離緩步行走。這場奇蹟,不只改變一位軍人、一個家庭,也改變了一位急診醫師的生涯。
「做為急診醫師,早就知道急救現場瞬息萬變,而將秦良丰搶救回來的經驗,讓我在急診路上更有信心、更堅定,」鄭閔瑋說,現在他除了開始分享當時的急救經驗,也更加體認到,第一時間的正確判斷與到院前急救處置的重要。
「不是每位患者都有機會接受完整的到院前急救處置,」鄭閔瑋分享,「國內救災與消防體系在緊急救護上還有若干不足之處,2021年全國救護出勤高達113萬餘次,人力與設備是最大的問題。
「舉例來說,有許多危急病況需要高級救護技術員立即執行侵入性較高的救命技術,但目前大多數縣市都沒有足夠的高級救護技術員。」
不僅如此,鄭閔瑋提到,救護與消防在現行制度下無法明確分工,救護人員往往必須同時承攬多項業務,無形中又使救護人力更為吃緊。
「另外,目前一台救護車上僅配置兩位救護技術員,且救護車行進間,救護技術員在高度晃動的情況下,難以維持良好品質的CPR,」他分享自身經驗,「如果每一台救護車都能裝置自動CPR機,就可以持續為病人做CPR,減少腦部灌流中斷的時間,讓急重症患者能落實到院前急救,對於提高病人治療與癒後品質有相當助益。」
減少一個生命損失,就能增加一個完整的家庭。緊急醫療救護系統的存在,便是希望可以減少急重症造成失能或死亡。
曾經的親身體驗加上一股熱血,鄭閔瑋在考完急診醫學科專科醫師之後,開始跟著急診醫學部緊急救護科主任黃泰霖,學習更多到院前救護的相關知識與技巧,並取得指導醫師資格,將到院前緊急救護推廣到附近的醫療救護機構,強化在地醫療能量。
「我希望,藉由協助推廣到院前救護,為病人爭取時間,避免病情惡化與死亡,協助提升到院前的醫療品質,期待更多『秦良丰奇蹟』能再出現,」鄭閔瑋語重心長地說。
➢【書籍資訊】《跨越陸海空的醫者:童綜合醫院守護中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