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童綜合醫院從1971年創建至今,由一家小診所發展成如今兼具精準醫療與教學研究能力的國際級醫院,想提供中部地區居民更好的醫療照護品質初衷,始終如一;而隨著數位化與科技化帶動新一波醫療革命,研發創新無疑將是醫療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基石。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過去,醫院、診所倒閉幾乎少有聽聞,但受到健保給付制度、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近年來不少醫療院所選擇歇業。
面對這種情況,只能默默接受?還是可以找到改變命運的方法?
「置身變革的時代,面對未來的競爭、醫療與生技產業的變革,誰能擁有人才、技術專利,做好資源整合,再加上持續的創新、研發、投資,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童綜合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說:「一旦停滯不前,即使是醫院,也隨時可能被時代的洪流淹沒。」
「回顧半個世紀以來的童綜合成長發展歷程,」歐宴泉形容:「我們就像一個快速滾動的巨輪,一路跟著台灣經濟成長的腳步與政策方向前進,每個階段的決策都影響著未來10年、20年,乃至30年的發展。」
2017年8月,歐宴泉銜命接下童綜合研發副院長的職務,目標設定在協助童綜合進行組織改造;4年後,2021年4月,他獲得童綜合總院長童敏哲與董事會的支持,擴編研發創新中心,對醫院未來研發創新的藍圖也有了更加明確的規劃與想像。
他說:「童綜合從創院以來,核心精神就是『以病人為中心』。若要具體而微解釋這個概念,就是要以病人的健康福祉為考量,照護病人的身、心完整,才能彰顯醫療的價值。」
然而,什麼是醫療的價值?
歐宴泉的解讀是:「關鍵在於創新與研究,並且要讓這樣的精神成為醫院的品牌和特色,才可能有機會在台灣醫療體系中成為不可取代的存在。所以,我們藉由組織改造提升團隊能力,從而建立良好的研發創新環境、培育研發創新人才,希望能夠產出高水準的論文、專利與醫療產品。」
對於硬體建設、醫療儀器更新、優秀人才網羅與培育,童綜合的投資不曾間斷,這也讓他與有榮焉,並且十分自信地說:「在中部海線,我們是擁有良好口碑的醫院,無論是門診、醫師與病床數,都在私人家族醫院中處於領先地位。」
童綜合位於中部海線,坦白說,以地理位置而言,想要吸引優秀人才加入,並不具備特別優異的條件。
「了解自己的弱勢,我們開始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歐宴泉直言,「要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只能靠提升本身的實力,讓有志者願意加入童綜合團隊,而前提就是我們必須建構理想的研究環境,才能培養出具有熱情的研究人才,進一步產出高水準的研究論文與專利成果。」
在歐宴泉的轉型升級藍圖裡,涵蓋三大面向:臨床、研究、教學。然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如何做好所有的事?
「人才是一切的根本,」童綜合醫療副院長吳肇鑫指出,臨床、教學與研究,都必須從人才培育做起,「我們希望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都能自行培養,因為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人才斷層,甚至從『人才需求者』成為『人才提供者』。」
他進一步說明:「目前在衛福部的23個專科醫師分科中,童綜合已經具備家庭醫學科、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泌尿科與耳鼻喉科等的住院醫師培訓能力,包括與其他醫院合訓的科別,已有13科。
「以急診醫學部訓練PGY住院醫師來說,童綜合周遭環境是道路寬廣、工廠林立,收治的急診重症病人以因工安事故發生斷肢、斷指,或者重大車禍的案例居多,跟都會地區的醫院明顯不同,因此若是有心鑽研急診專科的醫師,就有機會在這兩年的PGY訓練中,學習到更多不同的臨床經驗,這就是我們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朝向醫學中心發展,是童綜合的終極目標,但想要觸地達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我們要借力使力,」歐宴泉說明,「利用醫院的急重症專長,大量投資軟/硬體、培養住院醫師等人才,尤其必須進行產學合作,一步步建立口碑,擦亮童綜合的招牌。這是整個醫院要繼續向前進的基石,基礎一定要打好,才能繼續往前。」
他舉例,童綜合先以發展實務型大數據研究為主,研究結果除了可直接回饋醫院做為臨床決策參考、患者病情說明,亦可做為國家衛生政策擬定的依據。
「所謂實務型大數據,套句時下流行的術語,就是『落地』的大數據研究,」歐宴泉談到,像是童綜合研發創新中心藉由全台病人資料發現,國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後,若控制不佳,男性可能減少4年壽命,女性則可能減少近9年的壽命,這是會讓病人很「有感」的數據,知道這個疾病不是只有關節痛不痛的問題,也不是只要能忍痛就沒事了。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童綜合醫療副院長吳肇鑫(中)表示,臨床、教學與研究都必須從人才培育做起,才能避免人才斷層,提升研發能力。
更進一步,透過這樣的數據,醫療院所也能準確估算,若繼續採用現有照護模式,病人往後需要使用多少健保費用。
「知道病人一輩子要花多少錢、換來多少健康(壽命損失),可以幫助衛生主管機關了解,未來要如何更精準調整醫療資源的使用,使病人獲得更好的疾病照顧與健康,」歐宴泉強調,因為看見台灣真實發生的臨床問題,於是設法找出解決方案,而非利用國際資料庫進行研究,「這種貼近本土實際狀況的數據,對國人健康照護與資源規劃相當具有參考價值,也才會有更多人想要拿來運用。」
「目前台灣共有19家醫學中心,童綜合還不在其中,但是近年來,我們全力投入臨床、教學與研究,建立完整體制,已經可以做到如同醫學中心般的水準,甚至更好,」吳肇鑫直言,「最後的結果要經過衛福部審核,只是目前因為疫情關係,衛福部的評鑑暫停,但童綜合會先做好一切準備,等候時機到來。」
不過,自信之餘,童綜合仍舊存在先天的弱勢。
「我們沒有醫學院,在『研究』這一塊就會相對比較弱勢,」歐宴泉無奈,但他也強調,「我們沒有放棄,只是繞道而行,藉由與台北醫學大學、中興大學學士後醫學系、中山醫學大學合作,讓童綜合在『研究』領域能更加完善。」
他舉例,童綜合與興大成立童興醫學研究發展基金,設立童興醫學研發中心,「就讀興大研究所的同仁可以找到自己相關領域的基礎老師做研究,並且申請研究計畫,童綜合還會定期舉辨碩博班研討會,了解碩、博士生進行中的實驗進度方向、遭遇的困難,由醫師提供教學與相關臨床經驗,共同解決問題。」
在經過組織調整、重建與改革後,歐宴泉說,「童綜合的研發創新中心涵蓋醫學研究部、臨床試驗驗科、產學科、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人體生物資料庫委員會、達文西手術及觀摩中心、醫療資訊中心、大數據中心、泌尿腫瘤中心、國際醫療中心、細胞治療中心,規模已經大體完善。」
然而,真正要建構理想的研究環境,還必須營造更強大的氛圍。
「我在1997年7月前往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進修1年半,那段期間,總是看見他們的研究人員熱情討論或辨論各種想法,」歐宴泉說:「維吉尼亞大學給我的感覺是『連空氣中都充滿研究的氣氛』,我希望童綜合也能打造出相同的環境,這樣10年、20年過去,醫學研究的能量自然提升。」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童綜合自辦一年兩期的《童綜合醫學雜誌》,不僅可鼓勵醫師發表研究,也藉此提升國際能見度。
歐宴泉談到,童綜合設有許多資料庫,提供研究部人員做為大數據資料和研究資源,而研究員也會輔導各科部,設定主題方向,輔導計畫撰寫,分析資料、研究方法,幫忙統計分析,一直到最後的教學、投稿、修改,讓論文能更加創新、完善,但「要培養具有熱情的研究人才,不單單只有醫學相關人員,醫院各科部及行政人員,乃至全體員工,都應該一併納入。」
把所有員工都納入培養,是想散彈打鳥?
搖搖頭,歐宴泉說:「培養研究人員愈早開始愈好。年輕人的可塑性比較高,也比較有熱情、有活力,如果能從住院醫師開始,就培養他們做研究的興趣,可以激發他們對事物的好奇心,去探索解決臨床問題的方法。」
經過一番努力澆灌,終於開花結果,童綜合發表的論文數量從2017年的54篇提升至2020年的86篇。甚至,到了2021年,「如同『飛輪效應』一般,論文數量翻升2.5倍,達到123篇,是區域教學醫院中的第一名;不僅如此,專利研發也有所斬獲,2020年、2021年兩年之間,共取得10件專利證書,」歐宴泉自豪地說。
為了提升國際能見度,童綜合出版了《童綜合醫學雜誌》。根據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資料,台中地區共有66間醫院、17間教學醫院,只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秀傳和台中慈濟醫院擁有專屬的醫學雜誌。
「自辦醫學雜誌的好處,是可以鼓勵同仁發表自己的創新研究,也能發展我們獨有的研究特色,」歐宴泉指出,目前在台灣,即便是醫學中心,像馬偕、中山、新光、成大、奇美、國泰、亞東等,都還沒有專屬的醫學雜誌,」歐宴泉說,「我們的目標,是要讓《童綜合醫學雜誌》可以收錄在開放取用期刊指南(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ESCI(Emerging Source Citation Index)生物醫學資料庫、EMBASE/ Excerpt Media Pubmed centrel、國際兩大引文索引資料庫 Scopus 和 Web of Science 等資料庫,也就是以成為國際一流的醫學雜誌為目標。」
至於為何要走這條路,歐宴泉坦承:「在外人眼中,童綜合只是地方型的區域教學醫院;除非能夠增加國際曝光度,藉由在國際發表會吸引外國專家注意。所以,如果能把《童綜合醫學雜誌》打造成國際級的醫學雜誌,不僅可以提升童綜合的知名度,也能吸引更多人投稿,成為醫界的學術交流平台,而這又將成為院方推動國際化的重要助力。」
隨著整體醫療水準提升,台灣人體臨床試驗水準已在亞洲排入前3名,吸引國際藥廠聯手開發新藥。可惜的是,「過去能夠參與國際藥廠臨床試驗的,多半只限於大型醫學中心,且多數病人集中在北部,中部民眾很難有這樣的機會,」歐宴泉言語中泛著無奈。
為了改變現狀,童綜合積極推動醫療團隊參與國內外臨床試驗案。歐宴泉說明:「我們的臨床試驗中心參與國內外各大藥廠新藥人體合作,治療無效的病人可以到醫院加入臨床試驗,爭取其他新的治療機會。
「以攝護腺癌相關研究為例,我們的收案個案數和速度可名列全國前3,而一旦證明治療對病人是有效的,很快便能獲得台美FDA核准,醫院就能在第一時間引進供病人使用。
「甚至,隨著臨床經驗累積,又能吸引更多國際藥廠前來尋求合作,試驗科別更加多元,就能培養更多相關醫護人員。」
除此之外,童綜合醫療資訊中心也開發許多創新產品,有助早期發現許多重大且危及生命的疾病,提供患者更完善的治療。例如:「胸部X光結節偵測」與「胸部X光氣胸偵測」,幫許多攝護腺癌病人在術後追蹤時發現肺部結節,無論是原發癌症或癌症轉移,都能在第一時間接受胸腔外科診斷及治療,患者癒後也得以顯著改善。
在用藥安全方面,則開發出藥品辨識AI模型,例如:胰島素筆針辨識,不但可識別廠牌型號,更能讀取劑量刻度,讓護理人員在核對藥品與劑量時,可以多一道確認機制,對病人安全也多一道保障。
又譬如,近年醫界積極發展的「自體免疫細胞療法」,童綜合已有四十六位主治醫師完成細胞治療技術醫師訓練課程,更在2020年通過衛福部《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的自體免疫細胞(CIK)治療實體癌第四期的細胞治療技術施行計畫,可針對國人好發的22種(如: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實體癌第4期病人,進行細胞治療。
「之後,我們準備申請《特管辦法》許可的,以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第1期至第3期實體癌,以及依『細胞治療技術施行計畫』規定,可針對經標準治療無效的肝癌、食道癌、胃癌等9種實體癌第4期患者進行治療,」歐宴泉說:「這樣,才能讓中部海線居民也同樣享有先進的醫療。」
展望未來,歐宴泉指出:「童綜合從1971年創建至今,由一家小診所發展成如今兼具精準醫療與教學研究能力的國際級醫院,想提供中部地區居民更好的醫療照護品質初衷,始終如一;而隨著數位化與科技化帶動新一波醫療革命,研發創新無疑將是醫療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基石。」
在這樣的認知下,他認為,整體醫療產業必須面對和思考相同的課題,也就是如何運用科技的力量,讓創新研發與臨床醫學結合,讓醫院和醫療系統可以藉由這些工具促進全民健康、強化醫病關係。
至於童綜合本身,歐宴泉也有自己的目標:「我們要讓全院各科部進行更多面向的創新研發工作,為醫療服務提供新動能,讓童綜合可以繼續朝向下一個50年前進。」
➢【書籍資訊】《跨越陸海空的醫者:童綜合醫院守護中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