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童綜合從一間地方小診所搖身一變,在中台灣急重症醫療領域扮演要角,躋身全台最具規模的家族私人醫院。然而,總院長童敏哲說:「未來一定要拋棄家族成員繼承的想法。」 這句話,如同一個震撼彈,在採訪現場令人聞之一驚。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在資源貧乏的台中海線,憑藉重症治療力、急症應變力,童綜合從一間地方小診所搖身一變,在中台灣急重症醫療領域扮演要角,躋身全台最具規模的家族私人醫院。然而,總院長童敏哲說:「未來一定要拋棄家族成員繼承的想法。」
這句話,如同一個震撼彈,在採訪現場令人聞之一驚。但,童敏哲不是隨口一說,家族事業轉型升級的藍圖,早已在他心中。
綜觀全球主要企業發展,不少是由專業經理人經營,醫院也是如此,美國梅約診所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有鑑於此,「未來童綜合一定要將醫院交由專業經理人經營,才能走得久遠,」童敏哲直言:「如果堅持一定要姓『童』的才能經營,可能在我下一代之後,醫院就會結束。」
梅約診所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鎮(Rochester)起家,一百五十年來,「以病人需求為第一優先」(The needs of the patient come first.)的核心價值,是梅約最為人所知的特色之一。而另一個多有耳聞的特色,是在歷經兩代醫師父子經營後,將醫院營運授權給院內五百多位主治醫師組成的領導團隊負責。
如今的童綜合,正由第二代的童敏哲接棒擔任總院長,對於未來的發展,他強調:「一定要拋棄家族成員繼承的想法,將『童綜合』變成一個品牌商標,才有機會走向下一個50年。」
他進一步說明:「一家醫院的品牌好,病人就會認同並慕名而來,譬如『急重症』就是童綜合的品牌;但把病人帶來之後,還需要透過良好的就醫環境、精湛的醫術,才能再口耳相傳,吸引更多病人前來,形成正向循環。」這個概念,也正呼應了童綜合董事長童瑞年始終強調的:「醫療,是醫院的本業,把本業做好才是最重要的事。」
兩人的觀念,不謀而合。
品牌意識存在消費者心中,要把一間醫院變成品牌,不是三兩天可以做到。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童綜合邁出的第一步,是在2007年時,改制為社團法人。「我們要把童綜合從『童家』的醫院變成『大家的』醫院,」童敏哲說。
醫療社團法人的好處之一,是出現醫療糾紛時,醫師不必承擔無限責任或民事賠償無上限等潛在風險,可以專心投入醫療專業發展。這是對醫師的保護,無形中也成為吸引優秀人才加入的利基。
不僅如此,「醫院經營公司化,納入不同專業領域人士,才能拓展服務範圍,讓具備經營長才的非醫事人員可以進入董事會,也就是將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家族成員慢慢退居成股東,」童敏哲強調:「只靠一個家族的人,能力或眼光都有局限,醫院無法壯大,甚至可能被時代淘汰。」
他舉例談到,像美國百年名校哈佛大學,「哈佛」僅做為感謝捐贈者而以此為名,但經營與管理則由能者居之,「未來童綜合也一樣,唯有將有能力的有志之士集結在一起,未來才會愈來愈強。」
然而,要吸引好的人才,除了薪資福利,更重要的是必須提供舞台。如何打造這樣的場域,就成為童綜合當前第一要務。
「有能力的專家,往往都有一些自己渴望實現的理想,身為領導者就必須提供舞台給他們,讓他們可以盡情發揮,因此童綜合對先進醫療設備的投資毫不吝惜,」童敏哲說。
看準全球微創手術趨勢,童綜合在2013年引進達文西手臂,目前已經設置兩台第4代達文西手臂,引領中部風氣之先,啟用新一代機型的醫院;2018年時,童綜合又進一步啟用醫學中心等級的複合式手術室,並建置相關醫療設備與團隊。
童敏哲說:「以往,醫師多半習慣獨自鑽研技術,但在未來,是要『打群架』的時代,因此,透過這些投資,可以讓同仁們從單打獨鬥轉變成團隊作戰,而這些團隊也將成為支撐童綜合發展的關鍵。」
除了設備,童綜合也嘗試擴大舞台規模。
「我們正努力從區域教學醫院,朝向成為醫學中心發展,負有培育人才的責任。在現行衛福部23個專科醫師分科中,童綜合已可自行訓練13科的住院醫師,未來更要追求臨床、教學與研究的平衡發展,」童敏哲說,「這樣的數字當然無法和北榮、長庚這樣的大型醫學中心相比,但是在區域教學醫院中,可以算是做出不錯的成績。」
他進一步說明:「站在私人醫院的角度,臨床是最重要的,因為能夠將病人治好,才有教學的題材,將經驗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尤其,童綜合沒有醫學院做後援,更要有足夠強大的臨床素材,豐富教學與研究資料,才有機會成為醫學中心。
「事實上,在美國,許多知名醫院都是憑藉強大的臨床實力,進而帶動教學、研究,因為臨床強、案例多,自然會吸引醫學生來擔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也可以藉由指導學生研究,教學相長刺激自己更進步。所以,即使沒有醫學院,臨床案例多,就是我們最大的武器。」
童綜合的臨床案例數終究不是全台最多,年輕人為什麼要離開台北、去到台中,加入童綜合?這樣的問題,不只一次有人提起。
「因為我們願意放手給學生做,老師手把手地教,而且到了住院醫師第四年、升任總醫師時,為了幫助他們擴大視野、提升能力,還會派他們到北部的醫學中心,如:台大、榮總學習,強化與外界的連結,甚至如果他們想要繼續深入,也會以公費送他們到國外進修,」童敏哲自豪地說:「『童綜合』這個品牌,在醫學院學生間的口碑很好,每年召募住院醫師時,都是滿招。」
事實上,強調實做、走出白色象牙塔,正是童綜合的特色之一。
「在中部海線的先天環境下,急重症治療力和應變力是我們的既有優勢,但是以急診為例,我們努力朝多元化發展,像是參與泳渡日月潭、雙港(台中港與清泉崗機場)災難的大型演習、離島後送、離岸風電醫療與白沙屯媽祖進香,以及空中醫療轉送業務等,讓住院醫師不是關在急診室中,而是有更多外部學習的機會,這也是能吸引許多醫學系學生更願意到童綜合學習的原因,」童敏哲說。
「一家好醫院,應該是沒有圍牆、沒有國界的場域,因為在資訊發達、訊息快速流動的時代,只要醫院有強項,國外的病人也會聞訊而來,」童敏哲認為,「身為醫院領導人,必須能夠尋找適合發展的標的,交付給具有相關專長的人員執行,領導人只要全力提供資源,支持醫院人員朝向共同的願景發展,並且讓每個人才都能有自己的舞台並且盡情發揮,創造屬於自己的特色,自然能夠吸引病人前來。」
然而,放眼全台,各大醫院都在發展自己的特色醫療,童綜合有什麼足以勝出的條件?
「我們的地理位置,本來就和都市醫院不一樣,自然要走不一樣的路,」童敏哲強調:「位在中部海線、臨近台中港,憑藉這樣的先天條件,可以做些什麼,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方向。」
正好,因應近年盛行的淨零減碳趨勢,政府積極推動離岸風電,為童綜合開啟了新的思路。
「童綜合的地理位置變成其他人難以仿效的優勢,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觀察歐洲的經驗,因為早在1991年,丹麥就安裝了第一座離岸風電場,轉化他人經驗、找出自己可以執行的方向,就成為童綜合現階段努力的重點之一,」童敏哲說明。
《孫子兵法》〈虛實篇〉提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順勢而為,並非隨波逐流,而是掌握趨勢、尋找致勝關鍵。
回顧過去50年,童綜合從深化急重症醫療與應變能力、建置空中醫療轉送機制,到投入達文西手臂、發展細胞治療⋯⋯,不斷踩在趨勢的熱點上,融入新興技術,變作成長的軌跡。而隨著5G、AI、大數據等資通訊科技快速發展,醫療與科技結合的風頭正夯,童綜合開始尋求異業結盟的可能,例如:工業電腦龍頭研華科技、廣達電腦等,朝向智慧醫療領域發展,逐步寫下自己的成功方程式。
「童綜合的終極目標是要成為醫學中心,但是過程中,除了精進醫院設備、培養更多人才,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但是⋯⋯」童敏哲說,「只要做好準備,其他順其自然就好。50年來,我們一直都是做好準備,等待每一次機會的到來,未來也會繼續堅持,前進下一個50年。」
➢【書籍資訊】《跨越陸海空的醫者:童綜合醫院守護中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