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理想的企業應該重視什麼?是優先考量股東利益,還是客戶利益、員工利益,甚至國家利益?
文/蘇鵬元,天下文化副總監
理想的企業應該重視什麼?是優先考量股東利益,還是客戶利益、員工利益,甚至國家利益?
大力提倡自由市場經濟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認為,當然是優先考量股東利益,因為一個企業如果只強調社會責任,可能會因此濫用股東資源。但我們看到,當企業不在乎社會責任,忽略客戶、員工、社區、環境的利益,結果導致貧富差距拉大、氣候變遷、環境惡化、勞工權益受損等種種問題。
B型實驗室的創辦人傑.吉伯特、巴特.胡拉漢、安德魯.卡索伊看法不同,他們質疑,為什麼企業不能在追求利潤時保障員工權益,而且讓員工變得更富裕?為什麼企業不能專注於幫助當地社區?為什麼企業不能將環境責任視為經營的核心原則?
因此他們發起B型企業運動,致力於重新定義企業,使企業不只「成為世界最好,還對世界最有益」的組織。他們強調企業、社區、消費者、員工,甚至地球本身的所有要素都是緊密相依,因此鼓勵建立一種關心人(people)、地球(planet)和利潤(profit)的企業,要求企業的業績表現不該只看盈餘,還要看對社會和環境的貢獻。他們認為,真正成功的企業,不是只讓股東受益的企業,而是讓所有利害關係人都受益的企業。
劍橋大學賈吉商學院教授孟睿思的《企業進化》這本書,就是在說明這項運動多年來的發展歷程,他在書中詳細說明B型企業的理念、在國際間的拓展,以及遭遇到的難題,並解釋為什麼B型企業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目前,全球已經有8,000多家B型企業,包括達能集團、聯合利華、巴塔哥尼亞等跨國企業集團都參與其中。台灣企業也不落人後,2016年,B型企業協會(B Lab Taiwan)成立,協助台灣企業獲得B型企業認證,如今已經有成真咖啡、四季藝術兒童教育機構、Impact Hub Taipei、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中譽科技、光隆實業、綠藤、王道銀行、鮮乳坊等公司和組織通過認證。
如果你關心企業社會責任、永續、ESG等議題,都邀請你來閱讀《企業進化》了解這個影響全球企業最重要的一場運動,關注這項運動如何形塑資本主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