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正念之身》的前言中,作者分享了母親罹癌的經歷,並探討了「逆時針研究」所揭示的身心一體概念。在接下來的篇幅中,將深入闡述作者的觀點。唯有改變內心,才能改變身體;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可能影響到自身的健康。實際上,對於每個人來說,邁向更健康的生活,或許僅僅在於一念之間。
我母親在 56 歲那年被診斷出罹患乳癌,那時癌細胞早已深入體內,醫師警告,治療之路將會極其複雜與艱辛。她的情況從一開始就很不樂觀,最初是在腋下發現腫塊,後來癌細胞擴散至胰臟,癌細胞步步進逼的整個過程一再打擊著她,面對這一切的我則是驚恐萬狀。
醫師說她只剩幾個月的壽命,儘管如此,我還是頑固的試圖提振她的精神,要她相信惡夢總會過去。有同事稱我是「極端的樂觀主義者」,也許這是委婉的說我會否認現實(我不認為我會否認現實,但這部分稍後再談)。然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母親的癌細胞突然憑空消失。
一開始,我們都欣喜若狂,但我很快就意識到,治療對她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本來院方評估她幾乎不可能活下來,所以醫師並未特別考慮她癒後的生活。住院期間沒有機會活動四肢,導致她返家後虛弱到無法走路,只能困坐輪椅上,讓她感覺自己更不健康。
我很驚訝旁人看待她的方式。在我眼中,母親的康復證明她具有強大的復原力,但其他人卻只看到她的虛弱和無力,在他們眼中,她仍舊是個苟延殘喘的病人。他們認定她的癌症會再度復發,勢必不久後就會重回醫院。他們想得沒錯,不到九個月後癌細胞再度出現,母親隨即陷入昏迷,在 57 歲那年過世。
多年過去,對於癌症的許多觀念及治療方式已經有所改變。現在人們較常將癌症視為一種慢性疾病,而不是像數十年前那樣,將癌症視為難以啟齒的死刑宣判,腫瘤病房內的工作人員也加入營養師及照顧情感需求的社工。然而有些事情並未改變:癌症依舊被視為一種重大疾病;在治療過程中,個人心理遠不如醫療介入來得重要;診斷雖然有用,但關注的只是生命經驗中的一小部分;環境影響著我們的生理反應,卻經常被醫學界及我們所忽視。
我親眼見證這對母親的精神狀態產生多大影響。我看著醫療過程如何奪走她的掌控感,讓她在癌細胞消失後仍然羸弱不堪。我看著診斷結果如何成為一個牢不可破的標籤,標示出醫師、護理師及醫院外的其他人看待她的方式。母親不再是我從有意識以來認識的那個活潑又亮麗的女人,她成為一名無助的癌症患者,焦急的等待著醫院嘗試下一種治療方法。
母親罹癌的經歷使我相信:我們當前看待健康的方式,有可能讓我們更容易生病。思索她罹患疾病的根本原因,成為我科學生涯的一個轉折點,並深刻影響我在往後數十年中進行的正念(mindfulness)研究。
在我 1970 年代的早期研究階段,「正念」一詞就已經變得無所不在,無論是翻開報章雜誌,還是聽一段訪談,總是很難不遇見它。人們多半把正念視為一種僅與心靈有關的狀態,並且經常跟冥想練習相連結。然而,正如我和我的學生透過研究所展示的那樣,正念其實是一種主動覺察事物的簡單歷程,並不需要進行冥想。處於正念狀態時,我們會注意到許多過去並未留意的事物,同時發現我們對這些事物的了解並不如自己所以為的那麼深刻。於是眼前的一切都會變得更加有趣,並以全新的方式展露出無比的可能性。
雖然我相信心理狀態可能是影響我們健康與否的決定性因素,但當我使用「正念」一詞時,同時也在指涉一種身體狀態。這裡講的並不只是身體與心靈的和諧,我認為人是一個由身體與心靈共同組成的單一系統,人會發生的所有變化,基本上都同時是心靈層面(認知)與身體層面(內分泌、神經與行為)的變化。當我們敞開心胸,接受「身心一體」(mind-body unity)的概念,就有可能發現控制自身健康的全新可能性,並將「正念之身」(mindful body)的強大力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的實驗室位於哈佛大學,聚焦研究身心一體對我們健康的影響。它並非是那種充滿燒杯和化學藥劑的實驗室,它只是一個房間(現在甚至常常只是網路上的一個虛擬討論空間),我的學生、博士後研究員和其他感興趣的同事會聚在這裡,一同探索一些大膽創新的想法。
40 多年前,我們首次測試身心一體的概念,這項實驗也就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逆時針研究」(counterclockwise study)。在實驗中,年長男性要假裝自己變回年輕時代,並且要這樣子過上一個禮拜。我們讓他們住進一個精心改造過的空間,營造出一種時間倒回二十年前的氛圍。從咖啡桌上的雜誌到唱片機旁的黑膠唱片,從廚房櫥櫃裡的餐具到映像管電視機上播映的節目(用的還是卡式錄影帶),放眼所及,一切都彷彿置身於他們風華正茂的那個時代。我們還要求這些年長男性的行為舉止都要像自己年輕時的樣子,也就是說,即便是高齡或行動不便的人,一樣要自己把行李搬上入口處的台階,然後提進自己的房間。如果他們搬不動整件行李也沒關係,可以一次只拿一件襯衫,一切都要由自己動手。這種「時光機」式的生活帶來驚人的結果,這些年長者的身體開始發生變化,從視力、聽力、體力,甚至連外貌都有所改善。
這些發現與當時流行的身心二元論觀點及一般人的直觀判斷大相逕庭,所以就算有些人無法相信這些結果,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儘管如此,我對這項實驗能夠如此優雅的證實身心一體觀點而感到無比振奮,從那時起,我始終持續探索著這個概念。這讓我鼓起勇氣去測試各種看似極端的假設,從我們的想法如何導致感冒、控制胰島素和所需的睡眠時數,以及如何為多種慢性疾病提供心理上的緩解之道。
多年來,我進行的所有研究背後都有一個相同目的,那就是發掘心理對健康的重要性,並將對身體的控制權交回我們自己手上。我致力於告訴世人:心靈是決定身體健康的決定性因素,只要透過簡單的思維方式改變,就可以顯著改善我們的健康狀況。其中最關鍵的,或許是關注症狀變異性(variability),我的研究已經證實許多慢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帕金森氏症)及慢性疼痛,都可能透過這樣的心理介入而獲得改善。
在本書接下來的篇幅中,我將詳細說明我的想法。但要改變我們的心,才能改變我們的身,所以我們得先澄清一些常見誤解。為此,第一章至第五章將探討一些我認為較為基礎性的問題,如規則、風險、預測、決策、社會比較等。如果我們能夠理解並接納這些觀念,我們就可能變得更專注、更自信、更有掌控感。我的研究表明,當我們在思維上做出這些轉變,能夠改善我們與他人及自身的關係,舒緩我們的壓力,這一切將有助於增進我們的健康。
第六、七、八章則探討改善我們健康與福祉的可能性,即使過去我們對這樣的可能性始終視而不見。這幾篇以我與他人的身心研究為基礎的章節,將帶我們以正念之身,去過一種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並且恢復一些我們因為舊有的思考模式而喪失的健康。
在我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曾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甚至可以說有些怪異)的轉折。我並未忽視這些轉折,而是努力去理解它們,於是開啟我對「正念感染力」(mindful contagion)現象的探索。正如我們將在第九章中看到的,我對該主題的早期研究顯示,光是與具正念者相處就能增進我們的正念,甚至對重度酗酒者或自閉症患者同樣也能產生影響。我還相信,未來有可能建立一個正念烏托邦,對未來的這種想像,有助於我們以不同的角度思考現在。
透過書中的每個章節,我希望讓你意識到:我們的每一個想法,都有可能影響自身健康。事實上,對我們所有人來說,距離更健康可能僅有一念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