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正念之身》提到身心一體的著名案例之一,研究者請參與者拿著一杯熱咖啡或冰咖啡,然後讓參與者填寫一份問卷,較於被要求拿著冰咖啡的參與者,拿著熱咖啡的參與者更傾向於將問卷上描述的人評價為「溫暖」,在心理學家後來的研究中發現,拿著熱咖啡的人會覺得自己與心裡想著的那個人更親近。
如果身心是一體的,那麼我們不僅可以透過改變心理來改變身體,還可以透過改變身體來改變心理。雖然一些生理變化 (例如疾病和運動) 會對心理造成顯而易見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也可以是隱而不顯的。
關於身心一體的著名案例之一,是來自約翰.巴格 (John Bargh) 在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實驗室,他和勞倫斯.威廉斯 (Lawrence Williams) 設計出一項簡單但十分巧妙的具身認知 (embodied cognition) 實驗。研究者請參與者拿著一杯熱咖啡或冰咖啡,然後讓參與者填寫一份問卷,請他們對問卷上描述的人物進行印象評價。
結果顯示,相較於被要求拿著冰咖啡的參與者,拿著熱咖啡的參與者更傾向於將問卷上描述的人評價為「溫暖」。儘管後來的研究者未能成功重複這樣的實驗結果 (這些效應仍可能是真實的,不過只在某些特定情境中成立),但心理學家漢斯.艾澤曼 (Hans Ijzerman) 與甘.塞明 (Gün Semin) 在後來的研究中發現,與拿著冰咖啡的人相比,拿著熱咖啡的人會覺得自己與心裡想著的那個人更親近。
當天氣暖和時,人們通常會更快樂,對自己的生活也更滿意。心理學家娜歐米.艾森伯格 (Naomi Eisenberger) 發現,當我們的體溫升高時,會感覺與他人的連結較為緊密;而體溫降低時,這種連結感就會減弱。艾森伯格關於社會排斥 (social rejection) 的研究則更加有趣,她設計一個虛擬的傳接球遊戲,當參與者一直沒被別人傳球,就會覺得自己受到社會排斥。透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數據,她發現人們在感覺受人排斥時,大腦中前扣帶皮質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的反應會增強,這與身體疼痛所引起的大腦變化是一致的。如果真如艾森伯格所相信的那樣,生理與心理的疼痛都反應在同一個大腦區域中,這或許意味著我們可以透過心理方式來緩解身體疼痛。
關於這種論點, 我最喜歡的一個實驗是由德國維爾茨堡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Würzburg) 心理學家弗里茨.施特拉克 (Fritz Strack)、薩賓.斯特佩爾 (Sabine Stepper) 及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博羅大學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 的李歐納德.馬丁 (Leonard Martin) 所進行。實驗中,研究者要求參與者分別用嘴唇和牙齒含住一支鉛筆;用嘴唇含住筆的動作會牽動到和皺眉頭一樣的肌肉,而用牙齒含住筆的動作則看起來很像在微笑。然後,研究者請參與者對一個卡通片的趣味程度進行評分。結果發現,相較於無意中擺出笑臉的人,不經意被強迫做出皺眉動作的人會覺得影片比較不好笑。當我向學生介紹這個研究時,我也親身嘗試這兩種動作:先試著把一支鉛筆放在我的牙齒之間;然後,用我的嘴唇含著鉛筆。這真是個有趣的實驗,不是嗎? 但比起有趣更重要的是,結果清楚顯示,改變身體的同時,也會改變我們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