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正念之身》提到一個正念想法「不確定、但有自信」,當我們知道自己並無法擁有所有問題的答案,但仍然願意採取行動時,我們就更容易做出有自信的行動,抱持不確定性可能是健康的關鍵,透過擁抱不確定性,我們可以善用它,並在變化中發現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躲避它。
在思考健康問題時,壓力往往不在我們的思考範圍內,但它確實經常扮演著關鍵角色。如果我們確信健康危機不會發生,但它卻發生了,心理就會經歷強大衝擊;如果我們確信疾病或傷害會發生,我們的恐懼會隨著每一個症狀的出現而不斷增強;我們不太確定自己的病情,但又認為自己應該知道身體出了點狀況時(例如當醫師問我們症狀已經出現多久),也會增加我們的壓力。
但我們其實還有另一種選擇,能夠讓我們擁有前面提到的那種掌控力。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一方面承認不確定性的存在,一方面同時保持信心。沒錯,不確定性經常會帶來壓力,但是透過接受變化乃人世之常,我們就可以善用這種不確定性的力量。如果我們願意承認沒有人能夠真的完全清楚知道所有事(因為萬事萬物都在不停變化,而且從不同角度來看,一切都會有所不同),那麼「不知道」本身,也就變得不再讓人倍感壓力。
「不確定、但有自信」是什麼意思? 當我們知道自己並無法擁有所有問題的答案,但仍然願意採取行動時,我們就更容易做出有自信的行動。一般來說,不確定性會妨礙人們採取任何行動,讓人不斷思考:我應該做這個嗎? 我應該做那個嗎? 由於無法確定,最後乾脆什麼都不做。相反的,一旦我們承認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不確定性就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會阻擋我們向前邁進。當我們感到自信時,就會想完成更多事,並對自身成就感到滿意, 同時更有可能感到自豪。
當我們不再對不確定感到不安時,就會更樂於接受新的資訊,而且更可能從自身錯誤中學習。或許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感到不確定時,就會更樂於接受來自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當我們感到不確定時可能會問自己:「為什麼呢? 這種不確定感是從何而來的? 是因為我不知道,還是因為它本來就是不可知的?」有種觀點是把不確定性歸因於個人有所不足,並為了去除不確定感而奮力追求確定性。另一種更理性的觀點,則是把不確定性歸因於根本就沒有人知道。沒錯,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任何人都不知道。也就是說,我目前所希望知道的事情,根本無法明確知道的。
當我們將不確定感歸因於個人問題時,其實是在對自己說:「我不知道, 但你知道。」於是我們可能會為了挽回顏面而假裝知道,並倍感壓力;相反的,當我們將不確定感歸因於普遍現象時,我們就會明白自己和別人其實沒什麼不同,無論其他人看起來是多麼篤定,確定性依然不過是種幻覺。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就比較容易做到「不確定、但有自信」。
抱持不確定性可能是健康的關鍵。透過擁抱不確定性,我們可以善用它,並在變化中發現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躲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