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陳建鴻在《正念之身》推薦序中提醒我們經常試圖滿足他人期待與照顧他人需求,卻忽視了自己。從出生起,我們便一直與自己同行,但我們真的了解、愛惜自己嗎?願意花時間關照自己的需求嗎?
文/陳建鴻,基隆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布朗大學正念中心認證Level 2正念減壓教師、睡眠專科醫師、Podcast《洞察時代》主持人
幾年前開始帶正念課程時,我常需要向學員解釋,正念並不是教大家如何保持正向思考或轉念,而是學習專注於當下,無論是身體感覺、情緒或想法,都以不批判的態度去觀察。隨著這幾年正念夥伴的推廣,愈來愈多人了解正念的概念,但也開始出現一些誤解,認為正念僅僅是專注力的訓練,或是一種為了逃避雜念與不適情緒的技巧,甚至將其當作達成某種「療效」的工具。
實際上,正念的核心更在於七大原則的內化:非評價、初心、信任、接納、耐心、放下與非用力追求。這些原則在正念練習中逐漸發芽、成長,最終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念的學習,不單是為了應對當下的困境,而是成為一種深層次的生活態度。
曾有位朋友跟我分享他參加八週的正念減壓課程,課程中需要完成一些回家練習與紀錄,但帶領者一直批評他為什麼都不做練習,讓他感到不大舒服。帶領者如果真正內化正念的核心原則,在面對學員的困難時,便要帶著這些態度與學員對談,協助學員探索做不了練習的心路歷程,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正念的核心態度:關愛自己
在正念課程的第一堂課,我通常會鼓勵學員開始培養關愛自己的態度。我們經常試圖滿足他人期待與照顧他人需求,卻忽視了自己。從出生起,我們便一直與自己同行,但我們真的了解、愛惜自己嗎?願意花時間關照自己的需求嗎?正念正是實踐自我關愛的一種方式,而當我們開始關愛自己,身心健康自然會隨之改善。
我們可以從一個小小的練習開始:時常關注自己的肩頸狀態。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常體現在肩頸緊繃,長期累積之下,可能引發肌肉發炎、頭痛與睡眠問題。透過正念關照自己的肩頸,感覺到壓力,並試著在壓力下好好照顧自己,這些身體的不適便會逐漸緩解。而這種對自己的關愛也可以延伸到身體其他部位,甚至是抽象的情緒上,最終擴展到關愛他人,創造出如本書第九章提到的「正念感染力」,當自己變得穩定又自在時,你會發現,身邊的人也會受到感染,因而變得自在又穩定。
《正念之身》這本書中提到很多的經驗與研究,來佐證正念的練習與態度會如何改善我們的健康。我想特別強調,正念雖然對很多面向都有幫助,但它絕非萬靈丹,並無法取代醫療診斷與疾病治療準則。如果我們在透過治療疾病的同時,也能夠發掘並深化本來就內建於人們身心中自我療癒的力量,那麼我們的身心都能變得更加穩定與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