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不健康的腸道系統不僅會讓人脹氣,也會連帶對心情、體力和身體整體的感覺產生負面影響。
腸道健康計畫
我一向宣導人體有自癒能力的觀念。只要正視身體發出的訊息,加上飲食和生活作息的調整,我堅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能力擺脫身體不適。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相較於先天遺傳,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才是造成癌症、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中風以及消化道問題的根本原因。
希波克拉底的所有疾病始於腸道─這個說法千真萬確。不暢通、不健康的腸道系統不僅會讓人脹氣,也會連帶對心情、體力、性慾和身體整體的感覺產生負面影響。自體免疫疾病、發炎、過敏,甚至是癌症都始於腸道,當毒素經由受損的腸壁進入血流,就會毒害身體其他部位。
藥補不如食補,食物是健康的來源
「我應該吃什麼呢?」這是大部分病患會問的問題,也是我自己不斷在掙扎的問題。我不支持任何一種特定的飲食方式。除了多吃有益食物,少吃無益的、盡量自己下廚,購買符合道德良知的商品之外,我並不認同任何一種飲食的方式。有時候多吃水果、蔬菜、豆類、穀類以及一些動物蛋白質是不錯的選擇,有時候只吃無麩質食品、吃素,也讓我感覺通體舒暢。我學會了飲食保持彈性,時時聆聽身體的需求,而不要一味找尋完美飲食觀念,把自己逼瘋。
腸道健康指南
食物就是療癒身體的良藥。隨時關注最新的營養科學發展就像全天工作一樣累人,然而飲食的精神應該是以愉悅的心情享受簡單、新鮮的食材,因此我的腸道健康計畫著重在愉快的實踐,而非完美的菜單。以下幾個簡單的通則,希望你牢記在心。
停止計算,開始享受
食物不只關乎成分。不要理會你吃的某樣食物含有多少克蛋白質,而是想想它對你有益或有害,裡面是不是添加了什麼可有可無的成分,或者它到底算不算食物。
只要碗盤中盛裝盡量接近天然狀態的食物就好,例如以馬鈴薯取代洋芋片,吃蘋果而不要吃蘋果醬。避免購買寫了一長串成分和保存期限過長的包裝食品,同時要小心偽科學行銷手段。請記住我對食物的基本定義就是不需要用到計算機,或高學歷才能搞懂,而是能提供營養的東西。
我建議每天吃自己親手做的最佳食物,縱然它無法包含所有營養素,卻是身體的良藥。
聆聽身體的需求
腸胃本身有驚人的復原與自癒能力,並且想要保持健康的狀態。脹氣就是腸胃和你溝通的方式,嚴正地告訴你有什麼地方不對,要你做出改變。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對腸胃健康的影響最大
吃真正的食物
吃真正的食物選擇多得很,尤其是高營養價值的蔬菜、水果、堅果、種子,及某些全穀類。高品質的動物蛋白質也可以吃,但並非必要。
什麼食物必須避免? 就是加工食品、含有化學物質的食物,還有容易使人脹氣的食物。
摘自《身體的問題,腸知道》

Photo:https://goo.gl/bevLXC, CC Licensed.